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专栏 > 临沧要闻 > 正文

临沧:“1336”工程探索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新路径


来源:临沧日报    作者:查海霞   时间:2022-03-31 15:36:53   点击率: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0.791公里,跨越镇康、耿马、沧源3个县10个乡(镇)44个村(社区)249个自然村。边民富,边疆稳,边防固。临沧市始终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不断把沿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边境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促进边境繁荣稳定、群众安居乐业,让世世代代“守边人”率先奔小康。

2019年在云南省率先开展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临沧,通过实施 “1336”工程,即,围绕一个核心: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核心;聚焦三大任务: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树牢三个心向: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实现六化目标:群众工作组织化、社会治理信息化、日常生活健康化、人居环境生态化、乡村产品商品化、基础设施智慧化,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新路径。

围绕一个核心——

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核心

“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庭院创收”,这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坝自然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场景。在沿边小康村建设中,通过景观化、体验式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班坝村42户199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8月20日,总书记的回信来到阿佤山,在班坝村的小广场向老支书们、向阿佤人民宣读传达。那是阿佤山载入历史的幸福时刻,木鼓敲起来,长头发甩起来,村村寨寨唱起《阿佤人民唱新歌》,身着节日盛装的阿佤人民尽情表达着心中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给临沧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把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工程抓牢抓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转化为边疆各族干部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聚焦三大任务——

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是全国最年轻的村寨,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 勐冒县接壤,国境线长3.9公里。这个1960年10月回到祖国怀抱的村寨,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不仅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还建成了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成为临沧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边境小康村建设中,临沧市制定了《临沧市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实施方案》和《临沧市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采取抓规划提升、抓产业发展、抓教育培训、抓强边固防、抓组织保障等措施,选派工作队员驻扎边境一线开展工作,整合186个项目50亿元资金,聚焦沿边村,重点围绕构建道路、村庄和组织“三套系统”,打造产业村、旅游村、较大村、口岸和边境贸易村、遂行军事任务村“五种形态”的村庄,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形成了一套务实管用的沿边小康村建设机制,临沧的边境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镇康,寓意为“镇守边关、幸福安康”,境内居住着傣、苗、佤、德昂等23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2%。镇康县整合近千万元资金投入位于中缅边境的刺树丫口自然村,开启乡村旅游新业态,村民生活越过越幸福,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

临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提升沧源、耿马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把沧源县班洪乡和班老乡打造成为全国爱党爱国、边稳民富、民族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区,把边境3县创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合力守边固防的内生动力不断彰显。

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镇康县勐堆乡蚌孔村村民李文荣就义务参与边境一线的执勤守边,这一守就是700多个日夜。

临沧市创新实施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和市县乡村组“五级段长制”立体防控体系,一大批干部群众坚守在边境一线,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通过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守边、稳边、固边,严打跨境违法犯罪,筑牢神圣国土安全屏障;通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筑牢西南安全生态屏障。

树牢三个心向——

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

抵边村寨家家户户悬挂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构成了临沧边境线上最壮美的一道风景线。

临沧市始终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把边疆各族人民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三个心向”的精神血脉固化下来、继承下去、张扬开来,切实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再往前推一大步。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小康村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列为全市“十四五”规划内容,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制定小康村建设任务分解、工作要点、工作机制等文件,围绕建设目标任务和19项指导性指标体系、完成时限,采取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完善一个项目库、制定一个工作清单、明确一个工作要点、制定一个考核办法、用好一个调度表“七个一”工作法,对每项任务的进度进行分解、细化、量化;采取“上级部门支持、市级协调、县级整合、社会帮扶、资源整合、集中实施”相结合的方式,加大项目资金筹措及整合力度,并强化对沿边村寨小康村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责和查处力度。

实现六化目标——

群众工作组织化、社会治理信息化、日常生活健康化、人居环境生态化、乡村产品商品化、基础设施智慧化

只有边境安宁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临沧市把“组织”作为边境小康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彰显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在3个边境县口岸建立“国门党工委”、在10个抵边乡(镇)建立“党建联盟”、在44个边境村建立“党建联合体”,确定3个边境县委主要领导为“一线总指挥”,向抵边村(居)民小组选派第一书记和驻组干部,实现全市所有抵边村(居)民小组选派全覆盖;在疫情防控卡点和边境段成立临时党支部180个,在抵边村(居)民小组、边境联防所全覆盖成立党支部,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边境最前沿。累计建成村组活动场所307个,实现党员10人以上或群众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尖山村,在政府引导和组织培训下,村民把魔芋种成了小康路上的“金疙瘩”。“近两年,我家魔芋收入都能达到20万!”鲁绍举和记者算了一笔账,种魔芋收入和以前单一种玉米相比,每年足足翻了20倍以上,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临沧各族群众在“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中,算清楚了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以前和现在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从而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恩向谁报、心跟谁走”。

临沧市通过组织实施现代农民、现代工业企业家、现代商业企业家、可持续发展项目、强边固防钢铁长城“五大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干部群众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能力和水平,确保边境村每户家庭有一人以上掌握一门技能。

临沧在沿边小康村建设中,搭建边疆“大治理”议事平台,在边境村建起协商议事场所;重点把教育和医疗资源向边境村倾斜,贫困人口有学上、健康有保障;着力开展村庄美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建美扮靓村寨;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和边境信息通信网络保障能力,573公里的沿边公路全部串联成线,边境地区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全力打造“一口岸多通道”,推进3个国家级口岸建设,建成7个边民互市点;聚焦“糖、茶、果、菜、牛”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农林产品加工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培育新兴旅游业态,沿边村寨“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加快发展,累计建成产业基地35万亩、沿边旅游路线6条、沿边旅游景点33个、边境特色旅游村寨15个,沿边村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牢记殷殷嘱托,描绘边关画卷。如今,临沧市290多公里边境线上,240多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正在建成,他们像一颗颗多彩宝石,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锦绣河山,璀璨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