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专栏 > 区县动态 > 正文

赵三木嘎:村美民富是我最大的愿望


来源:临沧日报    作者:李维鲜 张雅莹   时间:2022-03-18 11:26:29   点击率: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这是焦裕禄的一句名言。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路人,村党支部书记作用要如何发挥?

通过连日来的采访,我们在赵三木嘎身上找到了答案。

今年67岁的赵三木嘎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帕浪村的老支书,1984年至2004年担任帕浪村村支书,20年里,他带领村民修路、办学校、发展产业,努力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位于班老乡东面的帕浪村,与班洪乡、缅甸接壤,边境巡逻道穿境而过。上世纪80年代,通往村外的路就只有一条窄且滑的羊肠小道。那时的赵三木嘎最怕的就是出村,因为到乡里办事,30多公里的路来回得走四天。蜿蜒崎岖的小路,成了赵三木嘎的心病,他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修好这条路,改变村里的状况。

机会终于等到了。说是机会,还不如说是赵三木嘎执着的坚持。当上村支书的第一天,他便对村民们说:“我们村太穷了,想要改变村子的面貌,首先要把路修好。”

“当时村里并没有人响应他,大家都认为赵三木嘎在做梦。”回忆赵三木嘎动员大家修路时的场景,村民陈岩三说,那时他就是一厢情愿。

大家不理解,赵三木嘎就自己干。他想,就算一天修一点,通往村外的路终有一天会修好的。靠着这一信念,每天一早,赵三木嘎就自己一个人提着锄头和铁锹开始挖路。

看到赵三木嘎对修路如此坚持和执着,村民们也三三两两地跟来了,看着修路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他很欣慰。

就这样,三木嘎带领着全村男女老幼,背着干粮,扛着锤子、刮板、锄头在山里一锄头一锄头的挖路。遇到挖不动的险阻时,就用县里提供的炸药炸开,然后再接着挖,整整用了5年时间,才挖通帕浪村与乡政府之间30多公里的土路面。

“路通那一天,好多人都很激动,有的人还哭了。”下帕浪3组组长李岩地说,如果不是赵三木嘎坚持,我们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路修通,村里的人才能走出村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条路就是村里的奇迹之路、希望之路。

看着欢欣鼓舞的人群,赵三木嘎又开始陷入沉思。路修通了,接下来要干什么才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那时的赵三木嘎,总是东家进西家出,看看这家粮仓、翻翻那家油罐,总是有事无事在各家田地、山地转悠,还会带着村里人到其他村、到乡里、甚至到其他乡镇去亲眼看看别人发展什么,发展成什么样。

“那时候,村里是真的穷,一年到头就靠地里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吃,更不要说脱贫致富了。”回忆当年,赵三木嘎感慨颇多。

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为萦绕在赵三木嘎头脑中的一件大事。经过认真思考和走访调研,他想通了一个道理:帕浪村贫困面貌一直没有改变,是因为村民手中没有赚钱的“抓手”,而这个“抓手”就是产业。

在多方学习和琢磨之后,赵三木嘎发现,帕浪村立体气候突出,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适宜种植橡胶、木薯、咖啡等多种经济作物。于是他开始找乡(镇)领导逐级反映情况,积极争取项目,先后引进了18家公司入驻村里投资咖啡产业和橡胶产业。

“咖啡项目引进以后,当时挖1个咖啡洞7元钱,种1棵咖啡2元钱,我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帕浪村村民肖红梅说,第一次领到“工资”时,双手都在颤抖,“如果不是老支书,村里不可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老支书是我最敬佩的人。”

重山挡不住阿佤人的致富梦想。一直以来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帕浪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赵三木嘎的推动下,积极发展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从无到有,腰包逐渐鼓起来,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也越来越足,赵三木嘎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2004年,赵三木嘎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积极发挥余热,给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赵三木嘎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村庄好起来,村民富起来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

随着脱贫攻坚战在佤乡大地展开,2014年,帕浪村整村推进脱贫攻坚,2019年,帕浪村实现整村脱贫。截至2021年,全村累计种植竹子1242亩、橡胶7330亩、茶叶587亩、澳洲坚果种植2222亩,年人均收入达12632元。同时,全村10个自然村已完成农村安全人饮工程。

采访中,赵三木嘎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脱贫攻坚,帕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他带领村民修出的土路如今已经变成了宽阔的硬板路,村民和外来的私家车每天都从这条路上来来去去、进进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