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基本目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正文

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沧市 “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2-08-23 10:12:54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临沧市“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8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沧市“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成效

(二)发展优势

(三)面临的挑战

二、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三、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

(一)产业布局

(二)重点任务

四、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

(二)融合招商引智,培引人才团队

(三)加大扶持引导,推进项目实施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创新能力

(五)强化数字赋能,重视安全保障

(六)加强评估督导,加强绩效考核

临沧市“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全市生物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临沧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等规划的指导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成效

1.生物医药产业成果显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中医药)产业发展,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内容进行开发打造。截至“十三五”末,全市以滇龙胆、云茯苓、滇重楼、滇黄精、滇橄榄、石斛、诃子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5.45万亩,产量达3.5万吨,总产值达2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2.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0.1亿元。

2.特色民族药(佤医佤药)挖掘进展良好

全市有佤、傣、拉祜、布朗等23个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各民族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其中以佤族医药最具代表性。佤族医药以植物药为主,兼有动物药和矿物药,用药品种达600多种,分属100科201属,治疗方式多样,内服兼外用,民族药特点鲜明。通过佤医药工作者收集整理和研究,共收集整理佤族民间单验方152个;23种佤族单方验方被收录入《中国民族药志》。《佤族食疗》、《佤药娘母良的临床应用》曾分别获得过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传统医学大会金杯一等奖和云南省民族医药研究会论文三等奖。2016年临沧市民间民族医药学会组织召开首届国际佤医药发展大会,进一步推动了佤医药产业发展。目前,以佤药娘母良、细化根、鹿衔草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药材驯化、种植及示范面积达2.2万亩以上,产量达0.16万吨,产业链总产值达2.3亿元,均居全省各州市民族民间药材发展的前列,为进一步推动佤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产业主体培育和产品开发初见成效

(1)企业培育及产品研发初见成效

全市从事中药材产业的大户(企业)有370家,其中有种植加工企业33户,3户企业获得GMP药品生产许可资格认证,有5户规上工业企业(云南广福药业有限公司、云南福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双江盈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沧道地中药材种植科技有限公司、耿马四方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批龙头企业得到培育和壮大。如:云南福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注册“福滋”、“福领”、“滇奇”等商标,其中“滇奇”牌云茯苓荣获2018年度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药材”评选第六名;临沧道地中药材种植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云南白药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林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已注册“滇康通宇”商标;耿马四方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石斛优质种业基地、临沧市农业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750亩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AP(国家良好农业规范化种植)认证,“云斛”牌石斛系列产品已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2)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发展

全市共有中药材行业协会9个,从事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7个。经济合作组织在有效解决种植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连接种植户、企业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地建设的主要推手和主力军。如:云县成立的云县中草药联合会,有团体会员27个,个人会员1138人;12个乡镇建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34个,会员达8100多户,共建设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建设滇龙胆等药材种植基地7万亩。临翔区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16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达1800人,种植面积达2.5万亩,合作社2020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

4.中医药服务机构及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成立了沧源县佤医佤药研究所、沧源县佤医医院、佤医佤药协会等机构,2018年1月,临沧市中医医院(佤医医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州市级佤医医院,新院区已开展规划建设,正在按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将市中医医院(佤医医院)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市级龙头示范中医医院和全省最具特色的中医医院(佤医医院)。目前,全市有县级以上中医医院9所,临翔、云县、凤庆、永德、镇康、双江等6个县级中医医院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实现治未病科全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了中医馆,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100%;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96%;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佤医药分会落户临沧;建成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省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

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对外合作取得突破

云县、永德县、临翔区、双江自治县、耿马自治县5个县(区)成为“云药之乡”。在中药材领域,全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户、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6户,有良种繁育基地4个、科技示范园9个、星创天地1个、科技经济合作组织4个,临沧市成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航天育种(临沧)试验基地”、“云南航天生物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云南航天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云南太空生物育种(临沧)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了华中科技大学临沧市临翔区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大学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在石斛、金线莲、滇橄榄等绿色保健食品方面和千金藤、大黄藤、雪胆等原料药材组培和林下种植技术研究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在种植生产中取得初步成效。

对外合作方面,积极参加中国(昆明)中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和云台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对接活动,通过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科技入滇、临沧城市规划馆等线下、线上平台,宣传推介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展出滇鸡血藤膏、首乌丸、藿香正气水、滇龙胆、石斛、续断、滇黄精、葛根、滇雪胆等特色制药产品和中药材产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导和鼓励中医药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提升临沧道地药材技术开发水平。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临沧位于我国东西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北连接渝新欧国际大通道、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圈、海上丝绸之路“十字构架”中心的重要节点,境内有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3个县与缅甸交界,边境线长290.791公里,有1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有19条贸易通道、13个边民互市点和5条通缅公路。从临沧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陆路距缅甸腊戍148公里,距皎漂888公里,是直通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临沧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

2.自然资源优势

(1)气候条件优越

临沧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8.5℃,平均霜期14天,年日照时数1863—2292小时,植被呈垂直带状分布。全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0.2%。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蕴育了丰富独特的药物资源,素有“药物宝库”之称。

(2)种质资源丰富

全市有野生植物品种4412种,其中药用植物1620种。药用植物中有珍稀名贵药材23种、道地药材9种、大宗常用天然药材400多种、药用矿物资源5种。药用植物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载品种128种、《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收载品种96种、其他文献收载品种595种、民族习用但无文献收载品种23种,有药用价值但无文献记录品种778种。全市中药材总储量为61.2万吨,其中野生药用植物主要品种储量为58.5万吨(滇龙胆、滇重楼、滇鸡血藤、诃子等常用野生药材储量为5900吨,具有药用价值的华山松、红豆杉、柏树、灯台叶储量为57.9万吨)。全国濒危野生药材诃子80%产于云南,其中永德县产量居全国首位,年产诃子干品200吨左右,占全省产量的80%。全国对照药材项目中的滇龙胆、马尾黄莲、灯台树三个样品均采自临沧。生产有复方滇鸡血藤膏、藿香正气水、去痛散和复方首乌膏等一批特色生物药和制剂产品,其中滇鸡血藤膏为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民族传统中药,1915顺宁府鸡血藤膏荣获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是目前唯一获得国际金奖的中药,复方首乌膏为全省独家生产品种。

(3)林地资源广阔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临沧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市森林面积2487.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0.2%,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林地面积2290.7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4.65%,是全省2个森林面积超过林地面积的州市之一。按照《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相关要求,剔除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内的林地、自然公园中属于禁止开发的林地、国家一级公益林、林地保护等级为Ⅰ级的林地、划定的天然林重点保护区域内的林地、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林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生境)内的林地等六类禁止利用林地及不可利用的林地外,尚可提供林下产业用地700余万亩。丰富的林地、林荫资源为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民族医药文化深厚

全市有23种少数民族,其中有彝、佤、傣、拉祜、布朗、白、傈僳、回、苗、德昂、景颇11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1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1.4%,其中,佤族人口24.4万人,约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0%,以佤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沉淀着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的多样基因,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融,“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格局。临沧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各族人民群众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药材种植,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以佤医药、傣医药等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医药,其中以佤族医药最具代表性。民族医药的深耕厚植和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为发展林下中药材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4.产业基础优势

从产业总量来看,截至“十三五”末,全市以滇龙胆、云茯苓等为主的大宗道地中药材及以娘母良等为代表的民族药种植面积已突破65万亩,总产值逾26亿元。从产业分布来看,全市8县(区)66个乡镇(街道)均有种植或加工。目前滇龙胆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位,成为中国最大的龙胆草种植基地;云茯苓种植面积、加工产值居全省第一位,双江自治县成为原国家农业部挂牌的云茯苓“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在企业培育、产品开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济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及对外合作方面等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

5.“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带来机遇

201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示范区建设方案中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独具特色和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作为“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绿色产业推进行动”的重要建设内容。2021年5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在临沧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了努力把临沧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围绕“三个示范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现场办公会精神的“一决定三方案一机制”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详细建设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要求。

6.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生物医药产业辐射中心”区位机遇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云南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全面提速,特别是临沧被列为全省铁路、高速公路“五出境”通道之一,临沧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区位、开放、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发挥,为临沧扩大沿边开放、拓展发展空间、补齐发展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将为临沧提供加强全球优质资源集聚的机会,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经验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临沧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有条件建设成为通往南亚东南亚、通向印度洋的黄金口岸,是辐射中心建设的通道、基地和平台。临沧生物医药产业潜在市场巨大,可依托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为基础,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生物医药产业辐射中心,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三)面临的挑战

1.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临沧生物医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以中药、民族医药为主的生物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发展滞后,中药品种小散弱现象突出,研究基础参差不齐,产品竞争力普遍较弱。生物医药制造业起步较晚,生物技术药、化学药研发能力缺乏、产品体量小,上下游配套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市重点产业之一,目前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与中医药产业发展未实现有机衔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够。从种植与加工衔接来看,全市中药材种植企业与种植户及加工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尚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未能实现抱团发展,存在种植企业和种植户将中药材原料销往全国各地,本地加工企业又从全国各地收购中药材原料等情况。

2.龙头企业少,市场竞争力弱。市内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少,企业超前布局、开展创新性研发活动的意识不强,产业带动引领性不够。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创新性品种,核心竞争力弱,中药材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充分。目前,全市仅有涉及生物医药的规上企业5户。在所有生物医药及涉及中药材生产的农林科技公司中,栽培、种植户占比到95%以上,而加工、中药饮片及制剂企业占比不足5%。从品牌或品种来看,大多尚未经过道地药材、地理标志等方面的认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专业化发展水平不高,配套体系不健全,公共研发和服务能力弱。

3.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生物医药创制研发体系不完善,资源分散,技术水平不高,与产业链需求不匹配。针对产业快速发展所需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前瞻性科研攻关能力不足。除中药材及民族医药之外的其他产业领域创新产品少。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动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供需矛盾突出。缺少高水平研发创新中心,合同研发机构(CRO)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团队严重不足。

4.品牌打造不够,市场开拓能力低。企业应对医疗改革、药品生产监管等产业政策能力不足,对自有产品市场培育和品牌打造能力弱。缺乏突出优势特色的系统宣传,优势中药材品种、老字号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挖掘不够,“临药”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力度弱。

二、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坚持标准品牌引领、基地建设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建设一批生物医药种植和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力强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创建一批生物医药知名品牌,提升临沧中药材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滇西现代中药材产业大市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生物医药产业辐射中心。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严守生态红线,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有效建立“绿水青山”转换“金山银山”的实现机制。切实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通过科学合理地采集、收购、加工和推进规范化基地建设,促进临沧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

2.科技赋能、创新驱动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加强中药材基础研究,加快中药材育种创新,培育一批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中药材品种。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加快中药材有机栽培新技术、新模式研究。制定中药材生产标准、监测标准和产品标准,推动建立体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导向的市场定价标准。加快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在创新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

3.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依托全市中药材种质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优选种植历史悠久、产地特色鲜明、产品品质优良、竞争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药材品种重点发展。加强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及品牌创建,打造一批品质高、口碑好、影响大的道地药材品牌。同时引进经济价值高和适宜种植的大宗药材品种,定品种、定产地,建设生物药材生产基地。适当发展一般品种,突出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坚持高点定位,品质优先,着力打造林下中药材高端品牌,引领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4.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培育中药、民族医药市场主体,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5.开放合作、聚力推进

大力改善软硬环境,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引进知名企业和科研成果,扩大增量。吸引省外科研院所入临发展,联合培养人才,聚焦研发创新,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及示范基地稳定在70万亩以上,产量达5万吨以上。生物医药总产值达到4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5亿。

三、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

(一)产业布局

整合全市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资源,建设规范的优质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建设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中药、民族民间药(佤医佤药),大力支持发展中药制剂、饮片及天然提取物、健康产品研发,积极支持化学药及生物技术药等的发展,着力打造“临药”品牌。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融合发展健康产品产业,将临沧打造为“健康生活目的地”。

1.建设优质中药材原料基地

在稳定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实施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提升工程,至2025年,全市种植基地稳定在70万亩以上,同时引导、支持企业建设药用动物养殖基地。

(1)品种规划

①主要道地及大宗药材重点品种为:滇龙胆、云茯苓、诃子、滇黄精、滇橄榄、滇鸡血藤、滇重楼、石斛、三七、仙茅、白及等。

②主要民族特色品种为:娘母良、鹿衔草、竹节参、细化根、千金藤、叶下珠、葛根、雪胆、大黄藤、地不容、神衰果等。

③其它发展规划品种为:红花、金银花、砂仁、通关藤、天冬、百合、云当归、云香木、何首乌、续断、黄芩、灯盏花、草果、露水草、郁金、南板蓝根、肉桂、苏木、芦荟、白花木瓜等。

(2)区域布局

以道地药材生长环境及野生资源分布生境划分为三个海拔区域:

①海拔1800米以上高寒区域,重点发展滇龙胆、重楼、天冬、百合、云当归、云香木、续断、神衰果、白花木瓜等中药材。

②海拔 1400-1800米中暖区域,重点发展茯苓、石斛、仙茅、三七、金银花、滇鸡血藤、草果、灯盏花、何首乌、滇黄精、党参、黄芩、白及、续断、千金藤、地不容、叶下珠、娘母良、鹿衔草、山海棠、郁金、百合、天冬、南板蓝根等中药材。

③海拔1400米以下低热区域,重点发展红花、诃子、通关藤、大黄藤、美登木、葛根、砂仁、姜黄、千张纸、伸筋草、肉桂、苏木、芦荟等中药材。

2.发展生物医药龙头企业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全面提高全市医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原则,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流企业,培育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林下中药材产业集约化、集聚化、产业化发展。加大对本土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生产企业的培育力度。

3.加大原材料加工及“临药”品牌研发力度

根据中药材种植规划及优质原材料,加大对中药材、民族药(佤医佤药)初加工、饮片生产和原料药提取及制剂的研发。逐步提高饮片和原料药提取物比重,提升中药材产业工业化水平,提高产业价值和效益。重点打造云茯苓、铁皮石斛、滇鸡血藤、滇龙胆、西南远志(娘母良)等大宗道地药材和民族民间等系列“临药”品牌。

4.建设生物医药商贸流通体系

立足全市,面向全国以及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地区,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边境经济合作区作用,大力开展对内对外合作,以市场体系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商贸国际化发展为重点,构建生物医药产品商贸体系。依托中国西南及南亚东南亚生物医药、民族药等资源,重点在临翔区建设面向全国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及南亚东南亚生物医药辐射中心,在各县(区)建设生物医药集中交易市场。

(二)重点任务

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与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等有机融合,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补齐平台短板,增加优质品种。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制造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依托“云药”发展基础,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扩大总量,着力打造“临药”品牌,实现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做优品质,加快推进中药材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1)开展药材品种引进种植试验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中药材良种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良种引进、筛选、种苗繁育、种植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筛选一批适宜种植、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宗药材品种,定品种、定产地进行示范种植,建设一批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实现种苗供给自主化、优质化、高端化。到2025年,发展适宜种植中药材品种50个,引进200个中药材品种,开展试验种植,筛选适宜种植品种。

专栏一:引进种植品种规划

引进种植主要品种:羌活、麦冬、酸枣、白术、延胡索、白芍、甘草、川芎、浙贝母、苍术、防风、薏苡、黄芩、威灵仙、桔梗、连翘、桃、云芝、地黄、牛膝、远志、黄连、秦艽、猪苓、枸杞、赤芍、柴胡、橘、菟丝子、西洋参、太子参、没药、独活、蒲公英、沙参、海金沙、细辛、五味子、黄柏、桃儿七、酸橙、白芷、香附、肉桂、山茱萸、侧柏、乳香树、白鲜、荆芥、菊花、金毛狗脊、苦参、泽泻、钩藤、紫草、玄参、苦杏、酸橙、巴戟天、石菖蒲、淫羊藿、沉香、厚朴、覆盆子、郁金、前胡、白花龙胆、艾、豆蔻、龙眼、莱菔子、山楂、檀香、车前草、蛇床子、金银花、肉苁蓉、胡椒、麻黄、桑寄生、知母、滇柴胡、防己、土茯苓、透骨草、芡、款冬花、莪术、千斤拔、百合、香蒲、黑三棱、皂荚、败酱草、蔓荆子、川乌、伸筋草、胖大海、金钱草、芦苇、槲蕨、女贞、玉竹、紫花地丁、白花舌蛇草、茜草、百部、川牛膝、升麻、槟榔、天门冬、通脱木、地肤、栝楼、半枝莲、夏枯草、北乌头、南板蓝根、紫菀、白扁豆、山银花、益智、高良姜、地不容、射干、蒺藜、莲、苍耳、牛蒡子、海风藤、补骨脂、青秆竹、千年健、藁本、薄荷、辛夷、苏木、刺五加、枇杷、草豆蔻、红豆蔻、龙血竭、茵陈蒿、白茅、丁香、决明、槐、合欢、地榆、姜黄、旌节花、萆薢、白前、紫苏、灯心草、海桐皮、郁金、乌药、石韦、紫苏、马钱、鱼腥草、藿香、杏、枣、芦子、银耳、梅、木通、枫香树、淡竹叶、竹黄、郁李、番泻、徐长卿、川楝、五倍子、芍药、旋复花、小根蒜、白参(菌类)、灵芝、白芥、丁香、厚朴、银柴胡、玫瑰、麦蓝菜、龙芽草、菖蒲、白头翁、金樱子、瓜蒌、虎杖、萹蓄、大麻、菘蓝、千金藤、猫须草、瞿麦、大血藤、白梅花等200余种。

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等。

(2)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打造优质中药材种植产区

以临沧道地药材和民族药为重点,以加强中药材原料标准体系建设为目标,按照生态环境适宜、品种品质优良、发展基础较好、综合效益明显的原则,加强濒危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云药之乡”提质增效,采取“野生抚育种植”、“仿生种植”等种植模式,建设一批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基地,建立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推进GAP、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等认证。

(3)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复合种植,提升林药综合产值

采取“林下种植”模式,利用现代种苗繁育技术,培育性状稳定的优良种苗,降低人工育种成本,提高种苗均一品质。鼓励经营主体注重科技创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适合在临沧本土种植的滇龙胆、云茯苓、滇重楼、三七、仙茅等林下中药材品种规模化发展,不断做大诃子、滇鸡血藤、石斛、滇黄精等一批有特色、经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中药材品种。

到2025年,建成9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其中林下良种繁育基地4个。全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稳定在70万亩以上,其中,林下中药材高标准示范基地达20万亩。

表1:临沧市2025年各县(区)中药材种植发展目标

序号

区县

面积:万亩

1

临翔区

7

2

云县

25

3

凤庆县

8

4

永德县

5

5

镇康县

3

6

耿马自治县

7

7

沧源自治县

5

8

双江自治县

10

合计

70

专栏二:各县(区)林下中药材种植品种区域规划

序号

县(区)

重点发展品种

1

临翔区

三七、仙茅、丹参、雪胆、金线莲、地不容等

2

云 县

滇龙胆、滇黄精、云茯苓、仙茅、丹参等

3

凤庆县

滇鸡血藤、当归、红花、滇黄精、滇重楼、滇龙胆、板蓝根、金银花、丹参等

4

永德县

滇龙胆、诃子、红花、丹参、滇黄精

5

镇康县

草果、砂仁、大黄藤、千张纸等

6

耿马自治县

滇重楼、滇黄精、石斛等

7

沧源自治县

滇龙胆、石斛、娘母良、砂仁等

8

双江自治县

三七、滇黄精、葛根、娘母良、仙茅、云茯苓、地不容、大黄藤等

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为: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等。

专栏三:林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

到2025年,建成4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4个市级良种示范基地,实现种苗供给自主化、优质化、高端化。

省级良种示范基地:分别在临翔区、凤庆县、耿马自治县、双江自治县和镇康县建立以林下三七、云茯苓、仙茅、滇雪胆、金线莲、滇重楼、滇黄精等为主的4个以上良种繁育基地。

市级良种示范基地:分别在云县、永德县、沧源自治县、耿马自治县、双江自治县建立以滇龙胆草、滇黄精、滇鸡血藤、红花、云茯苓、大黄藤、石斛等为主的4个以上良种繁育基地。

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等。

专栏四:中药材种植科研重点

良种培育:中药材资源圃、引种圃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滇龙胆、滇鸡血藤、云茯苓、诃子、滇黄精、铁皮石斛、仙茅等“十大临药”打造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濒危、珍稀及民族特色药材西南远志(娘母良)、竹节参、人参娃儿藤(细花根)、大黄藤、滇雪胆、千金藤(地不容)、葛根等包含“十大临沧特色民族药”材在内的品种繁育、保护与利用。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

种植技术体系开发及应用:云药之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及应用;林下中药材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推广示范;三七生态种植发展及食药保健品研究开发生产建设项目;包括“十大临药”及大宗药材和“十大特色民族药材”等民族药的品种品质提升技术研究及示范,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中医药大学等。

专栏五: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重点

林下三七产业开发示范基地,林下三七种植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等。滇龙胆、滇鸡血藤、滇黄精、云木香、云当归、滇重楼、云茯苓以及仙茅、诃子、娘母良、千金藤(地不容)、细花根、竹节参、大黄藤、鹿衔草等品种种植及示范基地建设。

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为: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中医药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

2.做强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及研发能力

(1)着力培育及壮大龙头企业

在中药饮片、制剂、天然提取物、健康产品等领域,选择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基地,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等为纽带,通过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山入林,鼓励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林业大户、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等林下经济经营主体。新培育国家级林下中药材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下中药材龙头企业2家,新发展林药专业合作组织45个。

支持云南福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耿马县四方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广福药业有限公司、云县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临沧道地中药材种植科技有限公司、临沧耀阳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双江盈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临沧福大吉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临沧荣尚药业有限公司、临沧双林苗木种植有限公司、沧源县茂名华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凤庆恒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凤庆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凤庆好医生云福中草药有限公司、凤庆县凤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快速发展。

表2:临沧市“十四五”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发展目标

营业收入(万元)

企业名称

5000以上

云南福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耿马县四方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广福药业有限公司、云县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双江盈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沧道地中药材种植科技有限公司、凤庆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凤庆好医生云福中草药有限公司等

2000—5000

临沧耀阳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永德沃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凤庆恒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凤庆县凤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

500—2000

云南奕华农业生物有限公司、云南善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临沧福大吉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临沧荣尚药业有限公司、临沧双林苗木种植有限公司、临沧惠康中药材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临沧市云瑞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凤庆红色富民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等

主要依托机构及企业: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工投医药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

(2)中药材生产、制剂研发及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以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及健康产品为重点,开展中药性状、成分分析和安全性等研究,加快推进中药(民族药)、中药饮片生产加工、植物药中间体及提取物、医疗机构制剂、医疗器械等产品开发生产,实现产业升级。根据市场需求,筛选和盘活一批已有批准文号的休眠品种,加大药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药品加工产值。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形成一批中药材特色品牌,打造一批规模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到2025年,建设产地初加工基地3个,培育规范化种植、产地初加工一体生产企业15户。

(3)推进中药材产业园区建设

以临沧工业园区、双江生物药业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支持园区企业从事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和药食同源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将园区打造成天然药物和药食同源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聚集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品制造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一批集种植、加工、生产、康养、旅游为一体的中药材庄园,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康体休闲体验园。

3.打造“临药”品牌,加快“云药之乡”提质增效

(1)培育“十大临药”品牌

以滇龙胆、滇鸡血藤、云茯苓、诃子、铁皮石斛、仙茅等优势产品为重点,打造“十大”大宗道地“临药”品牌。延伸滇鸡血藤、滇龙胆、茯苓、诃子等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链,培育一批中药材大品种,打造地理标志保护品种。加强中药材在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保健品、特殊用途化妆品、日化用品等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应用,构建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加工、和制剂生产、中成药制造等门类齐全的中药产业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临药”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为“云药之乡”提质增效凝聚力量。同时,发展壮大一批中药材药食两用品种,促进形成一批中药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功能化妆品等品牌产品。在打造滇鸡血藤颗粒配方、复方滇鸡血藤膏等系列“十大临药”品牌时,注重兼顾培育藿香正气水、香砂胃痛散等具有一定生产和研发基础的中药制剂成为全国知名“临药”品牌。

(2)创建临沧“十大特色民族药”品牌

以西南远志(娘母良)、竹节参、人参娃儿藤(细花根)、大黄藤、滇雪胆、千金藤(地不容)、葛根等特色传统民族药为开发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和有机中药材种植,建立中药材种植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溯源体系,引导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和构建道地药材地理标识。鼓励企业开展以功能性食品为主的延伸性产品研发,探索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途径,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药材原产地附加值。积极引导支持注册商标和品牌建设,创建大黄藤提取物等临沧“十大特色民族药”品牌,同时注重桑寄生等具有开发潜力的系列产品培育力度。

(3)统筹宣传推介主体,加强“临药”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

实施“临药”名品推介行动,发挥宣传部门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宣传体系。通过南博会、商洽会、药交会及论坛、对接会等各类平台和交易会搭建品牌展示平台,加大临沧生物医药企业、品牌、产品等要素的推介力度,提高临沧特色资源和产品的知名度。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宣传临沧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特色、成效及产业领军人物、企业家等。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临沧得天独厚气候和健康养生优势,吸引更多人到临沧市休闲度假和投资,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云药之乡”提质增效。

专栏六:现代中药科研重点

创新中药:基于含有滇鸡血藤、云茯苓、娘母良等经典名方等现代中药(民族药)的创新研发;基于大黄藤、地不容等重要植物药单体化合物的应用研究等。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研究平台等。

中药二次开发:以云茯苓片关键技术研发、娘母良、地不容等民族药独家大品种的培育及智能制造产业化升级等。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研究平台及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等。

配方颗粒: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及产业化,基于滇鸡血藤颗粒等制剂的特色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质量体系及等效性研究等。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等。

其他中药饮片:云南(临沧)特色中药新型粉末饮片的质量评价与研究,中药饮片标准和工艺提升等。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医疗机构制剂:娘母良、细化根、千金藤(地不容)、大黄藤、滇鸡血藤特色民族医药发掘及医疗机构制剂研发等。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临沧市中医药(佤医佤药)研究院及佤医院、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研究平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中医药大学等。

专栏七:健康产品科研重点

云茯苓系列健康食品的研究与产业化,铁皮石斛枫斗健康产品生产,黄精等特色药食同源资源健康产品开发,娘母良、细化根等特色健康产品开发及应用,食用玫瑰、滇橄榄、青刺果、核桃等大健康产品研究开发,姜黄健康系列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芦荟、白及等日化产品研发与应用,千金藤、地不容等天然抗菌液提取研发。

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中医药大学、临沧市中医药(佤医佤药)研究院等。

专栏八:打造“十大临药”及临沧“十大特色民族药”规划

培育“十大”大宗道地“临药”品牌:以滇龙胆、滇鸡血藤、云茯苓、诃子、铁皮石斛、仙茅等为培育重点。

创建“十大”特色民族“临药”品牌:以西南远志(娘母良)、竹节参、人参娃儿藤(细花根)、大黄藤、滇雪胆、千金藤(地不容)、葛根等为创建重点。

主要依托科研单位或团队:临沧市中医药(佤医佤药)研究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研究平台等。

4.做大市场,加快完善生物医药产品商贸流通体系

(1)构建区域流通体系

以边境口岸为重点,在重点县(区)布局建设一批生物医药产品现代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区域性药品批发配送中心,打造冷链物流,健全药品保健品供应保障体系。高水平建设临沧中药材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滇龙胆、滇鸡血藤、大黄藤、茯苓、滇重楼、诃子等区域性特色中药材市场,培育鲜药材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规范入驻药材市场的准入管理,建立质量检测、公共仓储、质量可追溯体系。到2025年,实现中药材流通交易追溯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建设生物医药产品商贸基地

加强中药材现代仓储物流中心、区域性药品批发配送中心、冷链物流建设,健全药材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多元化的药材流通行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临药信息网和临药数据库,构建覆盖全市中药材生产企业、原料基地、流通企业的产供销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和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收购与销售信息畅通,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打击药材种子、种苗和药材种植加工及交易中的违法行为,提高药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

(3)拓宽“临药”市场渠道

加强商贸生产合作,鼓励省内外商贸流通企业销售临沧产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与原料种植企业和药品、保健品生产企业构建产销联盟,为生产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发展一批与国内外交流合作的专业化机构,举办各类研讨、交流、展销活动。鼓励省内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带领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专栏九:生物医药产品商贸建设重点

依托云南省中药材交易中心、省医药公司数字化物流中心、国药控股云南公司医药健康产业园、药品流通冷链物流平台、中国西南中药材(云茯苓)交易中心等建设平台,开展各县(区)医药配送中心、临沧工业园区、双江生物药业产业园区和互联网大健康供应链平台及智慧物流基地等平台建设。

四、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

成立临沧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健全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机制,压实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分析产业发展情况,研究产业政策,部署推进工作,协调解决重点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关键问题,督促检查产业发展推进情况及配套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促进市、县(区)纵向联动。进一步完善市直部门横向联动机制,提升各部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合力,共同营造推进临沧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成立由省内外有关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的生物医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沿态势、产业分析、创新能力、区域布局、重点招商、政策设计等提供战略咨询。

围绕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健康产品等领域新产品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开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统筹财政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细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对获得国家、省级重大医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重点专项立项的项目,在政策范围内给予配套支持。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点新产品开发,综合运用公开竞争、揭榜制、赛马制、定向择优等多种方式,组织重大创新项目。依托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将涉及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纳入国家有关发展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二)融合招商引智,培引人才团队

拓展“以商招商”引资引智渠道,借助产业链或供应链龙头企业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力资源进行招商引资。融汇招商与引智两大要素,引资引智同步开展,以“龙头企业+科研团队+基地建设”为主要引入模式,有效促进人才、项目、资本、技术、载体的高效合作和互动融合。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人才链,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多渠道引进产业高端管理人才、科研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

重点引进国内外实力较强的制药企业和人才团队,通过行业兼并、重组及合作等方式来临投资建设中药材原料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充分汇聚行业顶尖资源,赋能临沧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与各类投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采取上市融资、股权投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债券融资以及资产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机制,推进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

(三)加大扶持引导,推进项目实施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统筹各级相关部门资金重点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产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临沧市支农政策支持范围。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建设政策性担保体系和政府增信体系,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鼓励中药材龙头企业主动创造融资条件,运用上市、发债、信托、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跟投跟贷、联合投资,共同参与临沧市中药材产业项目建设。

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支撑、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和研发力量雄厚的科技研发机构,针对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组织策划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大项目。以龙头企业和重点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为目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二次开发等,实施一批提质增效项目。以打造产业集群为目标,支持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品牌策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鼓励园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基地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策划一批前期项目,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强化跟踪管理和服务保障。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创新能力

依托市内外科技力量,组建临沧市中医药(佤医佤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立专家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产业技术攻关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有效技术和人才支撑。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统筹中医药科技资源,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鼓励支持市内医药企业与医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开展中药新药研究和开发。以配方颗粒、提取物、化学药、现代中药及健康产品等领域为重点,提升和建设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研发平台,形成完善的生物医药研发和技术服务链,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创制能力。

按照“高起点、现代化、多功能、科技型”的标准,依托5个“云药之乡”、临沧市中医药(佤医佤药)科学研究院和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药材品种引进优选试验示范,建设一批组培、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大棚等现代种苗繁育设施,为临沧基地建设提供优质种子种苗,通过技术研发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应用,建设规范化基地,促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和深层次开发,延长产业链。加强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打造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建立药材种植、加工、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五)强化数字赋能,重视安全保障

推进生物医药领域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建设临沧生物医药产业大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药材基地及流通企业的产供销网络。推动建设临沧生物资源数字化集成中心,实现生物资源科学数据共享、交易、计算。发挥产业大数据平台作用,推进研发、生产、审批、销售、使用等环节实现数据共享,打破部门数据壁垒。

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对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依托云南省科技伦理委员会等机构,加强统筹和指导,强化科研伦理监管,规范各类科学研究活动,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培训,保障生物技术安全和健康发展。全面推进药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突出提高监管效能,提升药品监测评价、审核查验、检验检测、智慧化监管能力,实现安全监管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结合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加强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及应用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保障生态安全。

(六)加强评估督导,加强绩效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动态评估机制,分年度制定任务清单,定期对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贯彻执行规划进行督导。构建重点企业运营和重大项目建设督导服务机制,加强企业运营监测和重点项目建设调度、跟踪和服务,促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竣工投产。

将生物医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纳入全市法定统计范围。强化对工作推进情况的跟踪督查,建立市、县(区)两级产业发展考核制度,将规划实施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年度综合考评内容。

附件: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责任分工

附件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责任分工

一、主要任务

序号

主要任务

责任部门

1

做优品质,加快推进中药材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

做强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及研发能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投资促进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

打造“临药”品牌,加快“云药之乡”提质增效

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4

做大市场,加快完善生物医药产品商贸流通体系

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重点工作

1

引进种植品种

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2

各县(区)林下中药材种植品种区域规划

各县(区)人民政府

3

林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

中药材种植科研

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5

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6

现代中药科研

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7

健康产品开发

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8

打造“十大临药”及“十大特色民族药”

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9

生物医药产品商贸建设

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