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以防为主 以治为基 以技为固 ”扎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来源:    作者:临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欧孟   时间:2022-10-11 17:59:46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今年以来,临沧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自然灾害防治新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治理念,牢固树立“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以防为主、以治为基、以技为固,扎牢地质灾害防治生命安全网。

一、以“防”为主,扎牢生命安全保障网

一是“精细化调查+常态化巡查”优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着力解决“隐患在哪里”的问题。组织完成了地质灾害风险普查,8个县(区)风险普查1:5万成果和市级风险普查1:10万成果汇编完成向上和同级汇交;组织完成了临沧市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335处疑似隐患点(区)的现场核验;启动了8个县(区)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依托驻临沧市、县(区)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站)持续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地质灾害隐患动态“三查”、突发地震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隐患排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派出排查巡查组1932个,5013人次,排查巡查隐患点5877个,处置隐患点164个。

二是“人防+技防”深化群专业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灾害何时发生”的预警预报能力。构建了“市县领导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村支两委包组、监测人员包点”的群测群防网络,优化群测群防员遴选、补齐、培训和激励,全市199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定点、定人、定时的群众监测网格化管理。分类实施专业型监测预警系统和普适型监测预警系统 “两预警”,针对大型以上隐患点部署精度高、要素全的专业监测设备,针对近期变形明显的中小型隐患点布设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普适性监测设备,实现雨量、位移等关键指标的自动化监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357个监测预警项目共1851台设备,在线率均保持在95%以上,自5月入汛至今,共发出各级预警信息2282条。

三是“自然资源+气象”强化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预警预报。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完善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持续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能力。截至目前,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5期,向公众手机短信定制用户发送预警信息240余万条,通过手机APP推送各类预警30万余条,发布月气候及地质灾害趋势预测9期,通过手机短信向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领导、自然资源部门、应急指挥部成员、群策群防员发送手机短信4.5万余条。

二、以“治”为基,扎牢生命安全防治网

“搬治互补”的综合治理稳步推进。一是大力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对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稳定性差、威胁人口多、潜在经济损失大、难以实施避险移民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时消除隐患。经县区申报、省市级核查,全市立项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231个。二是实施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居住在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治理效益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实施避险移民搬迁。根据搬迁工作的紧迫性、群众搬迁意愿和地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情况,选取9997户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居民进行搬迁避让,目前已完成实施8482户。

以地质灾害防治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规划+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通过修建截排(污)水沟渠、谷坊坝等保护地质灾害隐患区内特色村落、古茶树;“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对搬出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进行扶持。通过治理工程和搬迁避让项目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区内水土得到保持,植被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促进了当地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凤庆县实施“小湾镇地质灾害治理+健康绿色目的地”“鲁史镇地质灾害治理+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有效保护了拥有3200年历史的小湾镇“天下茶尊”古茶树和鲁史古镇,还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设成如今集安全、绿色、养生、旅游为一体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三、以“技”为固,扎牢生命安全服务网

一是构建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依托省地质地勘队伍,按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队伍的模式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充分发挥地勘队伍“驻地值守、技术研判、动态跟踪、科学预警、辅助决策”等专业优势,补齐基层地灾防治技术短板,提升基层地质灾害综合防范应对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动态更新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地质灾害各类数据资源,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节点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管理奠定数据基础。

下一步,临沧市将继续加强交流合作,充实技术力量,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防治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中彰显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