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德昂白岩村:镶嵌在国门前的“绿宝石”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3-26 10:18:00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初春时节,驱车前往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镇康县南伞镇白岩村,干净整洁的硬板路,依山傍水的洋楼别墅,雕梁画栋的农家小院,以及古色古香的德昂文化传习所,都比不上村委会楼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几个黄色大字引人注目。

  然而,时间回到过去几十年,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寨中路面坑坑洼洼,人居环境“脏乱差”触目惊心,居住在这里的德昂族兄弟年人均收入不足八百元,基本还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生活,他们靠天吃饭,放牧为生……

  如今漫步村中,一改过去杆栏式结构的茅草竹楼,取而代之的是瓷墙蓝瓦、造型别致的洋楼别墅。村中绿树成荫,串户路洁净如新,家家户户搞卫生,谋发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德昂族是直过民族,过去非常穷,吃不饱,穿不暖,住茅草房,村里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环境脏乱差,加上地处祖国西南边境,离世界毒源地‘金三角’很近,深受毒品和赌博的危害,与境外村子相比,我们没有尊严,感觉很不自信!”说起村里的变化,65岁的德昂族老党员穆老德感慨万千。

  走进穆老德家中,高高耸立的大门,装潢别致的二层小楼,以及庭院内盆景果蔬,芭蕉翠竹,车库内奔驰宝马,屋内沙发、电视、冰箱等家具一应俱全,和城里富人没什么区别。 “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建起了楼房,有了车子有了存款,村子也变得越来越漂亮,感谢国家感谢党!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地位高!现在我们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了,我们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白岩村在“变”,德昂人民也在“变”。这种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物质提升到精神提升的“脱胎换骨”的“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家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以及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的沿边小康村建设,更得益于镇康正在实施的“356”工程。

  时下,镇康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率先把沿边村寨建设成为小康村”的总体部署,依托“356”工程的实施,以“脱贫安边、维稳戍边、小康兴边、开放活边”为着力点,在党旗的指引下,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奋勇争先,以深入实施边境村党建示范引领工程为抓手,强势推进沿边小康村建设。

  白岩村是镇康县14个抵边行政村(社区)之一,白岩村自然成了镇康县沿边小康村建设的“主战场”。白岩村全村下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80户4069人,其中有德昂族317户1413人。近年来,为让德昂族群众脱贫路上不掉队,听党话,跟党走,在村庄建设方面,白岩村党总支紧紧围绕让群众住上“安全房、舒心房”的目标要求,采取新建或原址拆除重建、政府兜底,除危加固等方式,累计解决全村469户农户的安全住房问题,与此同时,大力实施村组道路、串户路硬化工程,累计投资1640万元,目前道路硬化率达76%。

  为解决群众增收难等问题,白岩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围绕产业提质增效,联合糖厂、边防、外事、商务、驻军、企业等组织,成立规模产业型联合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狠抓产业建设。目前全村有甘蔗15681亩,产量5.6万吨,产值2352万元;有坚果7114亩,投产1856亩,产量13.1吨,产值170.3万元;有咖啡3455亩,产量31吨,产值77.5万元,此外橡胶、茶叶等产业也齐头并进。据白岩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新介绍,目前全村高原特色产业已达到28447亩,可实现经济收入2656.5万元,农户在产业上人均纯收入达4313元。

  围绕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现象,白岩村党总支以“六微同创”促“六个整治”为抓手,以‘党员中心户+网格’模式积极推动全体党员参与星级“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率先启动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绿化亮化、不良风气整治、厨房革命等工作,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中心户为纽带、以村庄网格为单位、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新型村民自治管理格局。

  “为将白岩村率先建成沿边小康村,全面提升村民自我治理体系和自我治理能力建设,根据‘居住集中,易于管理’的原则,将全村划分为8个大网格,45个小网格,覆盖37名党员,242户农户,设立党员中心户,每个党员就近联系4至6户家庭户构成网格,实行网格联动、联保管理,全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县委下派的白岩村沿边小康村建设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李永华告诉记者。

  此外,白岩村党总支充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帮助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养殖业,承包工程,外出务工等来增加群众收入。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381.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77元,现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

  如今的白岩村村美民富,脱胎换骨,德昂族群众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他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国门前的“绿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