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临沧市应急管理局 >> 专栏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云县大朝山西镇背阴寨村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来源:市应急管理局    作者:陈汉书   时间:2024-01-25 16:48:37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一、基本情况

背阴寨村位于大朝山西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28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1.95平方公里。行政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杨梅山组50户、洼子组40户、荒田组22户、背阴寨组47户、李家组15户、田坝心组39户、大浪坝组49户、良子组79户、贺家组29户)。

全村森林面积9075亩,森林覆盖率55%,按照划片负责的原则,共有4名护林员,开展森林防火巡查、野外用火管控等工作;全村共有河道3.5公里,村“两委”常态化开展巡河工作,开展山洪灾情预警及报告、群众疏散等工作;全村有硬化公路24公里;在营企业11家,其中茶叶初制所8家、摩托车修理厂1家、百货店1家、娱乐会所1家。

二、背阴寨村应急管理现状

(一)落实两个“夯实”,应急力量建设稳中有进

一是应急力量建设得到夯实。背阴寨村按照行业板块,建立村级应急指挥中心和9支村民小组应急抢险队伍,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应急管理指挥中心主任,以村干部、村民组长、党员、村民代表、村医等为基础,择优选配村应急管理中心成员,主要任务是宣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劝导身边各种不安全行为,兼顾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灾害监测预警和险情信息报送等任务,协助做好危险区域人员紧急转移和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等工作。

二是应急预案体系得到夯实。村级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健全,共有村级应急预案1个、村民小组应急预案10个,开展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2023年开展村级演练1次。

(二)落实四个“更加”,夯实自然灾害防范基础

一是预警信息叫应更加及时。主要采取强化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十户联保”叫应机制应对可能面临的灾害,加强会商研判,建立健全和落实三级包保责任体系,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强化宣传提升群众意识,落实提前转移等措施。

二是预警信息传播更加拓宽。建立了1个村级播控平台,11个应急广播,实现了镇村两级联播、智能播控、定时广播、安全防范等功能,广播信号通村率达100%,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利用QQ、微信、短信息等途径拓宽发布预警信息渠道,切实提高了预警响应能力和接收能力。

三是隐患排查整治更加有效。组织开展山洪灾害、汛期防汛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排查重点区域,对所有排查出的隐患逐处建立台账清单,明确责任、措施、整改完成时限,将整改、监测预警、抢险等责任明确到人。

四是值班值守工作更加扎实。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留守制度,值班人员吃住在村,加强信息报送机制。严肃值班纪律,值班人员认真接听值班电话,详尽完整填写值班记录,并及时向村“两委”负责人汇报,妥善处理和通知相关事项。

三、存在问题

(一)基层政府主导的单一主体应急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基层应急需要

背阴寨村地处封闭,应急管理能力较低,基层政府主导的单一主体应急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应急需要。突出政府行为是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有时存在“失灵”风险。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以政策、法规及行政手段来进行应急管理。但政策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种种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虽然很多时候,合理运用强制力能够使政府有效减少为个体或群体进行集体行动所付出的协调成本,从而提高行动反应速度。但由于基层政府在现实行政体系下的地位和所处的客观环境,基层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工作效率不高,处置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现有的基层应急管理应对模式相对被动

农村地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管理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主要目标是“预防和减小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管理过程包括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除全程。现实生活中,如果等事件发生后,仅仅为应对该“事件”而启动的应急管理处置模式,容易造成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善后管理等各环节的脱节。

(三)基础薄弱是基层应急管理建设的明显短板

农村地区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其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总量也具有不确定性。针对农村地区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资源储备也很不充分,资源保障和技术保障都比较欠缺。

针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处置和恢复等整个应急管理行动过程的监督十分不完善,部分环节甚至处于监督真空的状态。农村地区各种突发事件的高发性和应急管理中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导致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等不利于突发事件有效和及时处理的后果。

四、对策建议

完善农村地区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农村应急管理能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从体系、资源、技术、观念四个方面完善路径,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地区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体系

农村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可以从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处置这三个层面构建具有较高实操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首先,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基层政府应主动适应应急管理形势要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编制应急预案,充分考虑危机发生后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以此提升预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应急预案启动之后,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到上下联动、精准调度、信息共享,保证应急处置工作高效开展,同时要注重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为高效处置危机提供外部支撑。

(二)提高应急储备能力,整合应急资源

提高资金、物资、人才等的储备能力,整合各类应急资源,乡镇要选择合理的位置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包括生产生活、医疗卫生等基本救援物资在内的物资储备点,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加强对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人员以及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等工作人员的应急专业培训,提高不同人员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推动应急平台建设与创新,提高应急技术

农村应急管理离不开现代化技术支撑和科技创新,事前预警预防是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成果和各种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健全应急体系,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此外,还应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村与村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以此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

(四)加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转变应急观念

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危机意识以及所掌握的应急知识技能,对农村地区应急管理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应急教育培训是促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理念在农村地区传播的重要手段。属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该依据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应急培训演练,以此增强群众的紧急避险、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并帮助他们准确解读政府所发布的危机预警信息,及时主动地采取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