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临沧市聚焦重点任务“四抓四促”稳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时间:2023-03-27 16:01:46    作者:   点击数:  
 索 引 号  xczxj/2023-00010  发布机构  临沧市乡村振兴局  公开日期  2023-03-27 16:01:46
 文  号   主题分类  其他  失效日期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公开范围  公开  主 题 词 
 著录日期   生效日期 

临沧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则,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短板,努力将农村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活家园。

图源:“今日临沧”微信公众号

抓样板创建,促示范带动

立足边疆山区发展实际,找准发展路径,抓好典型引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十百千”工程示范引领。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聚焦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组),按照以线带村、以景带村、以路带村,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先易后难、协同推进的原则,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2022年,全市建设2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省级1个、市级1个)、20个精品示范村(省级11个、市级9个)、200个美丽村庄(省级100个、市级100个)。目前,1个省级示范乡镇(凤山镇)、11个精品村、100个美丽村庄已认定公布。

打造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样板。以“1336”建设思路为统领,采取行政村统一标准,自然村按达标型、提档型、示范型村庄分类推进的“1+3”建设模式,扎实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聘请44名博士开展科技特派服务,全市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累计完成投资10.59亿元,交通网、水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自然村通道道路硬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电网供电可靠率、5G网络覆盖率已全部达标。特色产业持续发展,10个行政村(社区)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农旅+文旅+茶旅+边旅”等融合发展,率先在全省启动10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新创建国家4A级景区4家,新增3A级景区8家。2022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130万人次,同比增长59%;实现旅游总收入228亿元,同比增长44%。凤庆县安石村、沧源县翁丁村、双江县允俸村、公弄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沧源县被评为云南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抓环境整治,促颜值提升

制定出台《临沧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1—2025年)》,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进农村“两污”治理。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7.67%,收集处理率达9.53%。65个乡(镇)和4239个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5.59%和60.9%。

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选择推广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改厕技术模式,常态化开展改厕技术服务和问题排查,强化改厕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户厕建设“能用、管用、实用、好用、耐用”。全市改造建设常住户1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211座、农村卫生户厕26642座。建立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护机制,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达到干净、卫生标准。

深入实施村庄绿美行动。引导农户在村旁、渠旁、路旁、屋旁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开展村庄、庭院绿化美化。2022年,全市建成省级绿美乡镇8个、省级绿美村庄30个,市级绿美村庄770个。临沧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通过“美丽庭院评选”“积分兑换”等活动,提升农户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正确认识,提高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人翁意识。

抓硬件升级,促生活便利

持续推进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向村延伸覆盖。提档升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2022年全市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新开工建设136件、完成维修养护457件,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515项,农村集中供水水费收取率达96.45%;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20790户,完成49万户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全市行政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通邮率、通信基站覆盖率、抵边自然村通畅率均达100%,完成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494公里;累计建成通信基站13888个(4G基站8568个、5G基站2622个),市内所有乡(镇)及行政村实现通信基站全覆盖,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边境地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8个,乡(镇)电商公共服务站80个(含6个农场),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767个,实现了县(区)、乡(镇)100%全覆盖。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预计达97%,公办园占比达74%;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义务教育阶段实现辍学学生动态清零目标;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9.32%;建成乡镇文化站84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45个,完成945个行政村(社区)945名文化辅导员配备任务;持续推进“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全民健身日”等系列体育活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5078名,每千人有体育指导员2.25人;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全市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全员参保,养老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抓机制创新,促善治水平

围绕乡村治理“抓什么”“怎么抓”,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促进了乡村有效治理。组建“振兴理事会”。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自然村振兴理事会”,有效解决在基层靠谁来治理的问题。每个理事会由7至11人组成,目前全市共组建“自然村振兴理事会”6604个,“自然村振兴理事会”牵头组织带领群众自主解决不良风气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事项达8480个。

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建立了村级组织事项、村级组织协助政府工作、村级小微权力、公共服务事项等一系列清单,全市8县(区)924个行政村运用积分制、清单制、评比制等典型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行政村占比均达100%。

创新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创新推广“微网格、微服务、微积分、微治理、微讲堂、微庭院”六微同创治理模式和“村长统、理事长抓、路长管、家长护”“四长”制抓人居环境提升的成功经验,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凤庆县安石村、双江县闷乐村被认定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双江县允俸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安石村、闷乐村、翁丁村3个村入选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