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基本目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市委文件 > 正文

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来源:市委办    时间:2021-09-01 17:29:00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近日,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出一批以村为单元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示范村,努力将临沧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推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切实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2021年,与全省全国同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上,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在432万亩、104万吨以上,农业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水平,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到2025年,241个沿边小康村、1000个自然村(美丽村庄)、100个行政村(精品示范村)、10个乡(镇)、5个县(区)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其余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临翔区、凤庆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双江自治县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县;精品示范村实现有产业支撑,有新型经营主体帮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百千工程”中的500个示范村全面建成并引领其他村庄发展,增至1000个以上;沿边小康村实现党建引边,道路沿边、产业富边、商贸兴边、群众护边、中缅融边,努力建成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长廊带、沿边民族团结示范带、兴边富民示范带,在全国范围作出示范。通过示范带动,推进全市乡村全面振兴。

二、工作重点

(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建好、管好、用好“一平台、三机制”。(1)以县(区)为单位,对应省建立救助平台,用好线上监测平台和线下网格化管理措施,对符合民政救助对象的纳入民政兜底和救助。(2)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清零,确保低收入人口100%获得救助、边缘户100%纳入监测,风险消除率达100%。(3)进一步健全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股份合作、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产业帮扶、村集体经济、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培训全覆盖。

2.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以提升为核心,用发展的理念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在产业、就业、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思想观念、工作体系、政策体系、人员队伍等方面做好接续。(2)稳步做好现有帮扶政策的延续、优化、调整,严格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3)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进一步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深化定点和东西部帮扶协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抓好扶贫资产保值增值。(1)认真梳理2016年以来使用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实施的扶贫项目,对形成的扶贫资产进一步完善资产登记、确权和管理使用等工作。(2)健全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把扶贫资产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资本和资源,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系统性思维发展农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现代化。

1.建设高标准农田。(1)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品竞争力强、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科技支撑的高标准农田。(2)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到2025年,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100万亩以上,实现复种指数达200%,粮食单产提高到350公斤以上。

2.抓好良种基地。(1)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2)将凤庆种质资源圃积极争取列为省级扶持,全面抓实云县龙胆草全国繁育基地建设。(3)抓好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力强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和畜禽良种选育,确保推广良种有种源。

3.全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1)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2)全产业链打造,突出“糖、茶、果、蔬、畜”五大产业,推进“一县一业”。把茶叶、坚果打造成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蔗糖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产业,蔬菜打造成为全国冬春蔬菜重要产区,全产业链发展肉牛产业,打造“绿色食品牌”新标杆。(3)组织化提升,探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建设一批下联基地、上联市场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绑定发展、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的“双绑”机制,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50户。(4)建设产品端,在种养标准、管理技术、农业设施、绿色有机等方面着力,构建产业基地的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把控产品品质和标准,为后端的产业链提供高产优质标准化的产品。(5)推进渠道端,从流通的途径、环节、形式等着力,切实做好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品控工作,不断完善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建设,让产品从生产端走到消费端的成本更低、时间更短、品质更稳。(6)加速商品端,针对不同地域、年龄、文化的人群消费需求来谋划产业,用供给端促进生产端的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品牌化程度,扩大临沧农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让更多富有临沧特点的茶香、坚果香、糖香、菜香、肉香的产品走向市场,做到闻香识临沧,临品走四方。(7)鼓励引进国内外小产品包装、设计公司或专业团队进驻本地,提升本地小产品包装、设计档次。2021年,力争全市外销蔬菜中小包装比例达到20%,2025年,达到50%以上。(8)茶叶实现“全面绿色、一半有机”,其他重点产业绿色有机覆盖率50%以上。(9)全面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10)推进地理标识产品的发展,以县区山头茶、双江脐橙、永德芒果、孟定圆茄、孟定无筋豆、永康豇豆、永德诃子、耿马石斛、云县龙胆草、云县山地黑肉鸡为重点,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面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1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示范点。(12)大力推进滇红特色小镇、昔归特色小镇、冰岛特色小镇、南美特色小镇、鲁史特色小镇,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13)推进沧源班洪、临翔博尚、双江大文、镇康小落水红色旅游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示范点。

4.推动智慧农业。(1)研究制定《临沧市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和相关机制。(2)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涉农平台数据资源,市、县两级建立“三农”数据资源采集与集成系统,形成由上到下指挥、由下到上采集数据的服务“三农”的大数据管理中心。(3)按照生产、管理和市场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快农业农村“云”、“网”、“端”设施建设,重点在农林水、商务、供销等涉农领域推广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互联互通的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全面推动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1.深化“四个清单”。充分利用已摸清的“人的资源、物的资源、问题清单和项目清单”四个清单,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组织人、财、物全面激活村内资源,逐年实施项目,破解制约瓶颈,推动业兴村美民富。

2.提升“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1)坚持“身入”、“心入”、“情入”,带着乡情乡愁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全力提升完善“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在规划理念上、规划功能上、规划质量上、规划建设上、规划管控上、村庄风貌上、干群关系上实现新提升。(2)与沧源耿马镇康永德沿边城镇带和凤庆云县临翔双江一体化城镇带建设相衔接、与县域规划相衔接、与“十百千”示范工程相衔接、与对缅开放相衔接、与提升边疆治理能力相衔接,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3.实施“十百千”工程。(1)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聚焦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组),按照以线带村、以景带村、以路带村,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先易后难、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十百千”工程(即:建设1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个精品示范村、1000个美丽村庄)。(2)深入推进鲜花盛开的村庄建设。(3)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田园综合体,助推乡村旅游。(4)加快跟进双江自治县勐库镇茶叶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和沧源自治县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申报,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4.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1)坚持循序渐进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突出整治垃圾、整治污水、整治不良风气、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完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所有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乡风文明大提升。(2)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开展精品示范村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以上,农村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保持在60%以上。

5.推进公益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1)坚持把城镇与乡村贯通起来,聚焦制约乡村发展的突出短板。对尚未完成建制村至自然村、自然村至自然村道路硬化的给予列项扶持,到2025年实现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实施率达100%。(2)对坝区、城镇周边,统筹推进管网入地、亮化工程等工作。(3)对山区、半山区,确保饮水安全,推进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4)加强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5)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6.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1)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2)强化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便民超市、菜市、餐馆、金融网点等功能要素保障。(3)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7.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1)以县城和乡镇驻地作为切入点,重点建设周边村庄,推动片区提升,形成“‘1+8’+‘66’+‘5个100’+‘特色小镇’”区域发展的格局。(2)培育支柱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以城带乡促村发展。(3)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8.促进农村消费。(1)加快建设县(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寄递物流基础设施,鼓励配送企业建设和规范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城乡配送。(2)大力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3)支持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合理设置废旧大宗商品回收处理中心、回收运输中转站,按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给予保障,鼓励发展“互联网+废旧物资回收”。

9.深入推进农村改革。(1)全面落实中央、省土地承包、延包、经营等政策。(2)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土地收储公司,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依法依规流转。(3)抓好宅基地审批管理、源头管控和违法查处,全面落实宅基地联审联管机制,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4)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5)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6)加快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7)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装备和信息化建设。(8)深化农林水、农垦、供销等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1.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探索打破行政村地域限制,把地域相连、产业相近的村联合起来,设立联合党工委,实现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2)以“强边固防示范村”创建为契机,沿边县(区)深入推进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按照产业村、旅游村、较大村、口岸和边境贸易通道村、遂行军事任务村“五种形态”,统筹辖区的军警部队、企业、海关等力量,组建联合党支部。(3)深入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双好双强”党支部书记队伍,让群众发展致富有“领路人”、守边护边有“主心骨”。(4)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

2.推进乡村有效治理。(1)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制度的执行。(2)做好矛盾不出村工作。(3)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平安乡村建设。(4)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5)积极推广“微网格、微服务、微积分、微治理、微讲堂、微庭院”六微同创的治理模式、“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 的六个共同党群管理模式、“村长统、理事长抓、路长管、家长护”的“四长”抓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等典型治理模式。(6)积极探索“小协商”助推“大治理”模式。

3.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拓展提升“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2)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3)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做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4)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5)深入推进村民的、活的、成长的村史室建设。(6)加强国防教育,推进边民富、边疆稳。

(五)加快推进乡村人才培育

1.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1)把乡村人才培养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2)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机制。(3)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

2.推进振兴主体职业化。(1)研究制定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2)对村干部、农村能人、专业大户等开展精准培训,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从2021年开始,每年培训农民2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3000人,到2025年,全市累计培训农民10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1.5万人,农民职业化率达3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对应中央和省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构,市委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发挥好以市带县作用。以县为单位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统筹谋划“三农”改革发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狠抓工作落实,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要带头履职尽责,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完善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都要确定联系点。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

(二)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成员单位及相关涉农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好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三)加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以县为单位,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振兴生产性建设、“绿色食品牌”打造、“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改革、沿边小康村建设、“十百千”工程、边境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农村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等。加大社会资本投入力度,探索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肉牛贷”、“产业+保险+信贷”机制等,积极争取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四)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严格落实下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制度。2021年起,市级有关部门和全市所有县(区)纳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每年分别评选出“五个振兴”示范点各10个,在此基础上评选出10个综合示范点。加强考核结果运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突出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县(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强化乡村振兴督查,推动乡村振兴政策举措落实落地。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