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赋能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特色资源转化能力,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7户、创新型中小企业9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户,建设云南省专家工作站3个、其他各类专家工作站(工作室)32个。引入专家团队组建产业科技服务队,突出以产聚才构建“专家团队+县管人才+企业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的科技人才体系。积极争取实施“蔗糖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及应用”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突破蔗渣改性等关键性技术14项,引进新品种26个,转化科技成果94项,开发新产品2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认定2个。“一根甘蔗吃干用尽”“5+N”蔗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耿马产业园区获批省级产业园区。
聚焦产业发展增动能,提档升级“老字号”产业,重点发展“糖、茶、果、菜、胶”等优势产业,推动产品结构从生产原材料向生产中高端产品转换。蔗糖产业构建“糖产品、蔗渣、糖蜜、滤泥、蔗叶蔗稍蔗渣综合利用及其他”的“5+N”产业链体系,形成“糖、酒、纸、饲、肥、新材料”的蔗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围绕临沧坚果产业提质增效,依托邓秀新院士专家团队组建坚果产业科技服务队,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实现坚果产业从“良种”到“良果”再到“良品”的全过程转化。引进培育“新字号”产业,共建成香竹林光伏扶贫电站、四排山光伏发电等6个项目,总发电量7亿度电,产值达2.42亿元,节约标煤47.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2.93万吨,每年带动6个村集体经济创收106万元以上。发展壮大“特字号”产业,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乡土资源,扩展“UP耿马”旅游IP,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出一批旅游、旅居品牌。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74.49万人次,旅游业总花费达53.72亿元。
聚焦搭建服务平台,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在 92 个村(社区)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站,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 36.3 万余人次,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 6.5 万余人次。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县共有 46 个企业绑定 95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5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9225 户,“双绑率”达 95.16%。累计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7 户、市级龙头企业 33 户、县级龙头企业 21 户。累计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78户,录入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数 800 个。通过衔接资金和协作帮扶,建设帮扶车间、发放小额信贷、实施“雨露计划”等助力产业发展。
聚焦耿马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再创新,挖掘、整理和发展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了众多高质量有深度的文艺节目、作品140余个。汇聚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耿马民族文化迎来“井喷式”爆发,《耿马的路》《UP耿马》《耿马的佤》一系列作品让耿马火出圈,《UP耿马》点击量和浏览量超过100亿次。
聚焦大物流、促进大贸易、培育大产业,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打造口岸物流枢纽,全县物流企业达31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