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耿马: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破题 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耿马篇

发布日期: 2025-04-07 09:33 作者: 李荣 信息来源: 耿马自治县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

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坚持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创新驱动为引擎,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着力发展“三大经济”。自2019年临沧市启动国家可持续议程创新示范建设以来,耿马县以“5+X”推进机制为抓手,深入推进五大行动,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赋能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耿马甘蔗园)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聚焦“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育主体、组团队、建平台、做示范,提升特色资源转化能力,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耿马县累计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7户、创新型中小企业9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户,建设云南省专家工作站3个、其他各类专家工作站(工作室)32个。借力“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引入科技特派团1个、科技特派队1个、农科服务团1个、云岭农科小院2家。依托专家团队,组建产业科技服务队,突出以产聚才构建“专家团队+县管人才+企业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的科技人才体系。组成专家团队69人,选派“三区”科技人才及科技特派员78名,认定“兴滇人才”3名、市级科技创新人才3名,培训产业人才9000余名。

积极推进实施“蔗糖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及应用”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共突破蔗渣改性等关键性技术14项,引进甘蔗、玉米、蔬菜、蚕桑等新品种26个,转化科技成果94项,开发可降解餐饮具、黄腐酸钾、石斛原浆等新产品23个,“耿芋2号”魔芋新品种和“云斛2号”铁皮石斛新品种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认定。云蔗05-51在耿马旱地百亩连片平均亩产创造了全国无灌溉区单产最高纪录9.2吨,云蔗08-1609在耿马创造了国际上糖分最高纪录达20.3%。“一根甘蔗吃干用尽”“5+N”蔗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耿马产业园区获批省级产业园区。

(耿马湿地公园)

产业提质转型升级。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发展“三字号”走好产业转型升级路。提档升级“老字号”产业,重点发展“糖、茶、果、菜、胶”等优势产业,推动产品结构从生产原材料向生产中高端产品转换。蔗糖产业构建出“糖产品、蔗渣、糖蜜、滤泥、蔗叶蔗梢蔗渣综合利用及其他”的“5+N”产业链体系,形成了“糖、酒、纸、饲、肥、新材料”的蔗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聚焦临沧坚果产业提质增效,依托邓秀新院士专家团队组建坚果产业科技服务队,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实现坚果产业从“良种”到“良果”再到“良品”的转身。2024年完成临沧坚果青皮果总产量达3.05万吨,产值达2.9亿元。橡胶产业上,引入云壹森(临沧)天然橡胶科技有限公司入驻耿马孟定,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开展,蔬菜产业向绿色高端化迈进。

引进培育“新字号”产业,以资源换产业、换市场、换技术,推动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建成香竹林光伏扶贫电站、四排山光伏发电等6个项目,总发电量7亿度电,产值达2.42亿元,节约标煤47.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2.93万吨,每年可带动6个村集体经济创收106万元以上。切实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壮大发展“特字号”产业,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乡土资源,扩展“UP耿马”旅游IP,推进旅游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优,实现耿马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休闲观光等特色资源,推出勐相湿地公园4A级景区、情人湖3A级景区、南汀画院、芒见傣族农耕文化体验度假区3A级景区等一批旅游、旅居品牌。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74.49万人次,旅游业总花费达53.72亿元。

(耿马产业园区)

乡村振兴提速发展。聚焦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搭建服务平台,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在92个村(社区)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站,帮助务工人员和雇主线上线下精准对接。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6.3万余人次,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余人次。

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促进产业帮扶全覆盖。制定《耿马自治县认真落实“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的实施方案》,聚焦“1+5+N”优势特色产业资源,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共有46个企业绑定 95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9225户,“双绑率”达95.16%。累计培育省级龙头企业7户、市级龙头企业33户、县级龙头企业21户。累计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8户,录入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数800个。

通过衔接资金和协作帮扶,建设帮扶车间、发放小额信贷、实施“雨露计划”等助力耿马产业持续不断发展。构建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入新格局。形成了“一根甘蔗”托起耿马人的甜蜜生活、“六个一批”促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三四五”工作法促“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桑树扎根边境村等一批好的经验与做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8年96.68亿元增加到2024年162.6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1243元增加到2024年18822元。

(欢度泼水节)

民族文化火爆出圈。聚焦耿马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再创新,挖掘、整理和发展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了众多高质量有深度的文艺节目。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市级26项,县级7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0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20人,县级传承人11人。编排创作讴歌党的光辉历程、歌颂祖国繁荣昌盛的作品30余个,反映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人民安乐的作品50余个,反映民族民间文化、非遗项目的作品40余个,赞扬公安战线、医疗战线、环卫战线等各条战线的作品20余个。

汇聚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耿马民族文化迎来“井喷式”大爆发,《耿马的路》《UP耿马》《耿马的佤》一系列作品以及“水姑娘”和“白马小伙”选拔赛、“非遗元素花车夜间巡游”“中缅友谊歌汇”“水迪泡沫万人狂欢”系列活动让耿马火出了圈,《UP耿马》点击量和浏览量超过了100亿次。通过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铸就了一批岩更、王峰这样的本土民族文化人,创造就业与培养人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提升地区文化知名度,极大地提升了耿马县的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地区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定清水河口岸)

通道效应日益凸显。聚焦大物流、促进大贸易、培育大产业,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临沧至清水河铁路已列入国家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项目,临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口岸物流枢纽。抓住口岸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打造“通道+枢纽+网络”海公铁联运物流通道体系,推进临沧(清水河)陆上边境口岸型省级物流枢纽建设,全县物流企业已达31户。着力推进能源网络建设,500千伏耿马输变电工程项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

积极主动作为,一体规划建设孟定国际新兴口岸城市和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联动新通道沿线各产业园区差异化、互补式发展,加快提升口岸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孟定清水河口岸扩大开放。规划建设清水河口岸国际无水港,孟定清水河智慧口岸试运行,进境水果、粮食、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4类指定监管场即将建成,探索推进“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创新“边民互市+电商”“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模式,“运抵直通”系统使车辆通关效率提升46%,通关时间缩至3.6小时。出境加工业务落地、“互联网+边民互市”等举措,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升级。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开通以来,集装箱运输量突破3.7万个,中缅贸易量超710万吨,贸易额超281亿元,临沧耿马正从地理“末梢”转变为开放“前沿”,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辐射效应日益凸显。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