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耿马:协同创新破题“白色污染”

发布日期: 2025-04-21 09:47 作者: 李荣 信息来源: 耿马自治县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引进云南特斯郎全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入住耿马产业园区,聚焦全生物可降解材料改性及地膜应用技术的研发突破,携手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破解“白色污染”难题,为农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书写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答卷。

(甘蔗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基地)

白色污染:传统地膜残留形成生态掣肘的困局

地膜覆盖是一项甘蔗获得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但长期使用普通聚乙烯地膜后,回收成本高、难度大,致使大量地膜残留,造成“白色污染”问题,影响蔗区土壤健康。近年来,通过大田调查发现,耿马县蔗区地膜残留主要集中在20厘米内的耕作层,部分地块的地膜碎片已迁移至40厘米内土层。大量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阻碍水分渗透和空气流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作物根系生长。长期积累形成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通过技术、政策和公众意识的多维度协同治理,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耿马特斯郎司与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创新引领:全生物可降解材料改性技术实现突破‌

耿马特斯郎全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立足材料科学前沿,通过分子结构优化、共混改性等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材料。该材料以PLA(聚乳酸)、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TPS(热塑性淀粉)等原料为基础,通过添加天然纤维、纳米增强剂等改性手段,显著提升材料的抗拉强度、耐候性及保墒性能,同时实现“零残留”降解,破解了传统地膜“用得起、收不起”的困局。目前,该技术已获‌8件国家专利。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材料,全生物降解地膜有着更好地环境安全性。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聚乙烯地膜,从源头上有效防控地膜对农用地土壤的污染,减少土壤中废弃塑料残留,提高土壤肥力,提升15-20%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其适时降解可以实现揭膜栽培,提高农事效率,可提升15%至30%的农作物产出率,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安全,改善人居环境。”耿马特斯郎全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春荣介绍。

耿马特斯郎公司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

成果落地:破除传统地膜残留污染生态瓶颈

耿马作为云南第一大产糖大县,也是国家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传统地膜残留污染形成的生态掣肘,耿马县积极引进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生产企业特斯郎公司,率先研发出适合丘陵山地甘蔗专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动特斯郎全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加强与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科技合作,依托云南省邓军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农科服务团,从材料优化、生产工艺、覆盖技术等方面强化攻关,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研发出有效覆盖时间达120-180天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配方并在宿根甘蔗上扩大示范。

“在耿马县甘蔗科技助农增收示范基地‌,采用该技术的农田不仅减少人工揭膜成本80%,更实现了土壤健康发展。”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副所长、耿马县农科服务团团长邓军介绍。

从实验室的技术创新到农田里的绿色革命,从单一技术突破到跨领域协同创新,耿马县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破除传统地膜残留污染生态瓶颈,以科技之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在这里,每一寸降解地膜都承载着对土地的敬畏,每一次协同“握手”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农科人员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现场培训示范)

协同推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为扎实推进甘蔗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全面推动科学使用甘蔗全生物降解地膜工作,耿马县出台科学使用甘蔗全生物降解地膜实施方案,在价格差价上采取政府补助一点、制糖企业承担一点、地膜生产企业支持一点的“三个一点”措施,确保蔗农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支出与使用普通聚乙烯地膜的成本基本持平。

“我们重点在县内四户制糖企业榨区内推广宿根蔗全生物降解地膜,2024/2025 榨季,计划在宿根甘蔗上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 2.5万亩,为全面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膜作出示范、打好基础,从源头上解决蔗园“白色污染”问题,促进耿马甘蔗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耿马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宝介绍。

在耿马万亩连片蔗园里,一片片白色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着土地,既保住了墒情,又无需人工回收。这是云南蔗糖产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生动实践——通过科技创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耿马特斯郎全生物降解材料改性及地膜应用技术研讨会)

合作共赢:打造开放共享的科技生态圈‌

耿马特斯郎全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秉持“开放、融合、共赢”理念,与湖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石化上海研究院‌等1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材料改性、降解机理等核心课题,开展跨学科协同攻关。开展人才双向流动‌,企业工程师进驻科研院校创新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科研院校专家担任企业技术顾问,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促进技术快速转化‌,依托科研院校中试基地与企业的产业化能力,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无缝衔接”。开展科技培训‌,联合相关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让绿色科技“看得懂、用得上、有效益”。

下一步,耿马县还将进一步扩大协同创新“朋友圈”,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组织加入,共同攻克降解材料成本偏高、标准不统一等共性难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