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时期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临沧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载体,坚守保护底线、统筹保护发展,扎实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笃行致远、惟实励新,取得积极成效。
一、守底线,促进传统村落应保尽保。自2012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家4部委部署开展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等有关工作以来,临沧市积极推进传统村落的挖掘及列级申报工作,先后分六批将全市39个有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数量居全省第六。此外,按照“应保尽保、应查尽查”原则,定期组织开展古村落及古建筑普查,扩展普查空间范围、对象类型和时间跨度,全面摸清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建立了传统村落储备库,并根据村庄建设发展情况,对储备库定期进行动态更新,待国家开启新一轮申报后第一时间组织申报,全力做到应保尽保。
二、惠民生,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临沧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持续实施系列工程,在保护传统村落格局、风貌的同时,逐步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促进村庄宜居宜业和美。一是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争取到一至四批的34个村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02亿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卫生环境的整治,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美化亮化了传统村落。二是实施省级示范村工程。将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碗窑组、凤庆县诗礼乡中兴村、沧源自治县单甲乡嘎多村等10个传统村落成功申报为省级村庄规划建设示范村,获得2000万元省级贴息贷款资金,专项用于村庄垃圾、污水、公厕、道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三是实施民族地区农房功能提升项目。将5个中国传统村落申报为2022年省级民族地区农房功能提升试点项目,争取到位省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通过民居宜居化改造,进一步提升了5个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现代化居住功能。四是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2022年将凤庆县申报为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024年将沧源县、凤庆县分别申报为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累计获得国家、省级奖补资金8250万元,建设内容包含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通过3个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整体风貌,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
三、促融合,推动传统村落活态传承。临沧市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活化利用,通过保护促进发展。一是不断提升传统村落的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启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工作,凤庆县古墨村等7个传统村落先后完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并正式上线运行,在促进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存、共享、展示和传播的同时,不断提高了临沧传统村落知名度。二是坚持文旅蓄能助力乡村振兴。在业态准入的基础上,探索“老屋流转”模式,由村委会从祖居户中流转旧民居,按一定标准租赁给“新村民”修缮使用,解决传统村落闲置民居“保”与“用”难题,推动实现村落变景区、民房变客房、村民变房东。同时将民居与周边农家乐打造共享农庄,带动村民收入实现合作共赢。例如,凤庆县古墨村将居民闲置住房流转修缮后,建成“古墨客栈”同步配套餐饮,形成食宿一体的模式,方便了游客的同时,也带动了居民增收。三是坚持文创聚能推动非遗传承。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通过培育特色线路、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等多种形式,走出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的新路径,让旅游成为活化古村落的重要载体。例如,临翔区碗窑村270多年的土陶制作技艺、沧源县翁丁村的原始剽牛祭祀和拉木鼓活动、耿马县芒团村的原始楮皮造纸技艺、永德县乌木龙二道桥自然村的俐侎人传统服饰纺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临沧旅游的重要内容。
下一步,临沧市将按照新时期目标要求,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任务,突出彰显临沧文化特质,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丰富文化遗存,着力在文化挖掘与研究、展示与呈现、转化与发展、传播与推广上下功夫,以“临沧传统村落”整体形象价值,为塑造“临沧文化”品牌注入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