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认真当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践行者和责任人,以“收信人”的奋进姿态,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着力在“五字诀”上下功夫,不断拓宽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立足“域”的形式,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一是制定政策促互嵌。制定实施《贯彻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实施意见》,成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协调小组,建立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信息通报制度等三项机制,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员参与、合力推进”的互嵌式发展工作格局。二是规划引领促融居。科学合理推动大中小城镇布局,投入2131.5万元,完成全市913个行政村(社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在《临沧市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按照“15分钟—5分钟—10分钟”社区生活圈布局和配置要求,完善城镇社区服务设施。三是“四好”建设促安居。统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2024年,全市建设41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推进19420套住房建设,实施绿美城市建设项目144个,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39.27%。
着眼“红”的基调,强化党组织引领,推动各民族互嵌式社会治理。一是“两网”融合强体系。健全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和居民小区党支部—村居民聚居点和小区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通过设置五级网格6.4万个,选配网格长6.4万名、网格员12万名,将基层党组织体系网与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一网”。二是多元共建优机制。制定《社区工作准入制度》,采取“5+4+2”模式(每个社区5名“两委”干部、4名政府购买服务岗位、2名后备力量)配强社区基层队伍。全面推行县(区)、街道、社区联合党委工作制度,通过将社区与各驻社区单位、共建单位和企业共建情况纳入街道基层党建、综治维稳、文明单位创建等考核重要内容,推动“党员联管、组织联动、资源联用、责任联担”。三是党群服务筑桥梁。通过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设置综合服务岗,落实“开放式办公、一门式受理、一口清导办”机制,将社区行政服务事项从56项减少到31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成为服务群众的“连心站”,党建促民族团结走深走实。
彰显“融”的内涵,强化全方位互嵌,塑造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一是文化浸润聚人心。开展“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系列活动,耿马泼水节舞曲《哦迪咔》火爆全网,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66场,观众48.675万人次,承办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评奖及展演活动,《勐相耿坎·傣拳师》巡演以及现代滇剧《道亦有道》广受好评,作品《空山寂》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二是优化环境促经济。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净增经营主体2.86万户、“四上”企业110户,3个商会被表彰为全国“四好”商会。编制重点产业链图谱,吸引福建三山集团、上海均和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落户临沧。三是劳务协作稳就业。实施“技能临沧”行动,深化“沪滇”劳务协作,1995个新型经营主体与9.12万脱贫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5.73万人。与上海市崇明区共同打造“临沧籍海装技能人才”品牌,转移劳动力到东部9418人。
突出“点”的带动,开展示范性创建,选树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典型。一是示范创建促团结。运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测评指标(试行)》,深入持久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截至目前,全市三个边境县所有社区已全部创成省级以上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二是工程推进筑载体。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制定沿边社区示范创建计划,把沧源县班洪乡和班老乡打造成为全国爱党爱国、边稳民富、民族团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区,把边境三县创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三是典型选树展风采。打造临翔区玉龙社区、锦凤社区等“智慧社区”,推行数字网格化管理、推广运用“临翔慧民居”小程序,开展“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组织开展“少数民族茶艺师培训班”“石榴红”主题月等活动。建成产值突破1亿元的全省首家集“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青年之家”三位一体的临翔青年创业园等,全面构建起民族团结进步智慧和谐、美丽幸福的“石榴红大家园”。
扩大“宣”的效应,开展各领域教育,营造各民族互嵌式社会氛围。一是媒体矩阵广宣传。以“线上+线下”方式,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在云南网开设“党的光辉照边疆,石榴花开艳临沧”专栏,刊播“临沧社区故事”“临沧社区经验”。二是宣讲教育聚人心。将社区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基地,发挥市、县(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收信人宣讲团”等各级各类团队作用,组建社区“百姓石榴红宣传队”,编排铸牢节目,在重要节庆活动中宣传表演,让宣传教育更加“接地气”“沾露珠”、更易于深入人心。2024年,共开展线上、线下宣讲200余场次,覆盖6万余名干部群众。三是主题活动造氛围。结合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和宣传月主题,融合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举办民族服饰T台秀、文艺表演,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流动课堂进社区”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