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全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 2025-05-14 18:03 信息来源: 市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汲取贵州毕节“5·04”游船倾覆事故教训,全面排查自然风险隐患,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严格防范各类灾害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临沧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研判工作机制》要求,市安委办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省水文水资源局临沧分局等部门,对5月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

一、气象方面

(一)趋势预判

5月全市雨量正常,气温正常略高。月内较强降雨天气过程大致出现在下旬末,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全市雨季大致于5月下旬开始,与常年相比大部分区域为正常。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雨季开始前区域性气象干旱明显,城乡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各地需严格控制野外用火,保证林区安全,同时合理安排用水。

2.春末夏初处于干湿季节转换期,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易出现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请做好预防工作。

3.入汛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单点性强降水频发,易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有关部门应及早安排防洪排涝等减灾工作。

二、水文水资源方面

(一)水情趋势预测

1.河道洪水预测:预计2025年5月全市主要河流水势平稳,发生洪水可能性小。

2.来水预测:预计我市5月两大流域主要河道来水总体较历年同期偏少1成左右。

3.土壤墒情:预计5月全市大部地区缺墒情况有所缓解,其中云县、凤庆县局部可能轻度缺墒。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统筹做好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节水调水保障工作,重点关注主要城镇供水水源的节水、蓄水、调水。

2.提前谋划抗旱保供水工作。

三、森林草原方面

(一)风险分析研判

1.森林草原防火方面:全市高热高温天气增多,加之农事用火、进山游玩、施工用火等野外用火增加,森林草原防火形势仍然严峻。

2.林草有害生物方面:林草有害生物进入高发频发期。镇康、耿马、沧源三个边境县境内外白蛾蜡蝉处于集中爆发时期,发生情况与上一年同期基本持平;临沧坚果、核桃等经济林危害以蝽象、蓟马、蛀果螟、天牛、蚜虫、蚧壳虫、叶甲、金龟子、蛾类(食叶和蛀干类)、鼠类、细菌性黑斑病、炭疽病、白粉病、膏药病等常发性有害生物为主;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等松科植物危害以松毛虫、天牛、松梢冥、小蠹虫、松叶蜂、球蚜等为主;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以红火蚁、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五爪金龙等为主。整体危害情况与上一年同期基本持平,局部区域或个别种类不排除突发危害的风险。

3.野生动物方面:发生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的风险。野生动物出没频繁,在周边生活和旅游的人群面临被黑熊、野猪、毒蛇等野生动物伤害的风险。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森林草原防灭火方面应对措施:一是强化火源管控。持续组织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查处违规野外用火行为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卫星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等作用,做到野外火源严管、违法用火严打。二是强化安全扑救。一旦发生森林草原火情、火灾,坚决落实专业指挥,科学制定扑救方案,充分发挥专业队作用,坚决杜绝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全力守牢安全底线。

2.林草有害生物方面应对措施:一是压实责任,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专题研究,周密部署。二是强化监测预报工作,准确掌握林草有害生物发生动态,适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三是突出防治重点,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有害生物,防早防小,绿色防治,严防危害扩散蔓延造成生物灾害。四是注重防治效果,把“统一防治与农户自防”“传统防治与现代防治”“无人机高空防治与人工地面防治”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人工、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避免因使用化学农药不当造成次生灾害。

3.野生动物方面应对措施:一是强化协调管理,坚决落实野生动物保护各项措施。二是加强日常监测,实行监测信息日报告制度。三是开展主动预警,组织实施采样送检,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要积极开展主动预警采样工作。四是加大野生动物肇事防范宣传。加大对山区和林区群众保护野生动物教育和宣传,督促并配合保险公司做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理赔手册、宣传资料发放,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同时加强野生动物防范知识培训,特别是毒蛇、黑熊、野猪等危险动物防范知识宣传,让群众掌握遇到野生动物时安全躲避及自救的方法,提高群众主动防范能力;建设必要的防护设施,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牌。五是抓实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加强与保险公司沟通协调,切实做好勘察、定损、理赔等工作,严格执行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赔偿范围、赔偿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补偿及时,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四、水务方面

(一)风险分析研判

1.5月,全市主要江河来水量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5.7%,澜沧江漫湾段偏多27.2%,罗闸河持平,其余偏少 5.6%~22.2%;与上年同期相比偏多22.9%,澜沧江漫湾段偏少11.2%,南汀河下段持平,永康河偏少12.1%,其余偏多8.8%~77.2%。

2.根据气象、水文预测,结合全市库塘蓄水情况,城市供水水源点(水库)来水、蓄水稳定,出现水量骤减骤缩现象可能性较小,供水安全问题不突出,相较部分乡(镇)、村组来看,随着降雨减少,特别是山区、半山区仍然可能出现资源性、季节性缺水。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全面进入汛期工作状态,启动汛期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

2.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加强与气象、水文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充分利用中短期降雨预报、运用“1262”临近期降雨预报成果,滚动作出雨情、水情精准预警预报。

3.加快隐患问题整改,对前期已排查出来的各类风险隐患问题,能立行立改的,立即进行整改销号,短期内不能整改到位的,制定度汛措施和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4.加强巡查检查,加强水利工程重要部位,特别是对风险点、危险源的巡查,如遇强降雨过程,加密巡查频次,对于险情灾情早发现、早处置、早上报。预置抢险物料、队伍、设备,做好随时投入运用的充分准备。

5.持续抓好抗旱保供水工作,加强旱情监测预报预警,紧盯全市旱情发展态势,聚焦偏远山区、集中供水工程无法覆盖区域等农村重点地区,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供水保障方案,通过采取水源调度、管网延伸、新建水源、拉水送水等措施,确保供水安全。

五、交通运输方面

(一)风险研判

1.5月,客货运输繁忙,是超限超载、疲劳驾驶、超速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多发频发期。持续高温,发生车辆自燃概率增大。加之,大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导致路面湿滑、能见度低,长陡下坡、急弯险道、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易发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交通阻断风险高。

2.交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引发涌水突泥、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风险较高。施工繁忙,天气高温干燥,违规用火、用电、用气、焊接切割引发火灾和赶工期、违章指挥、冒险作业引发事故的风险高。

3.恶劣天气下船舶违规冒险航行引发事故的风险不容小觑。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深入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落实落细风险管控措施,切实有效管控行业安全生产风险。

2.持续对运营公路监测和巡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保障运营安全。

3.强化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加强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4.严厉打击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工程建设、路网运营领域冒险行驶、冒险航行、冒险作业、违章指挥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六、住房和城乡建设方面

(一)风险研判

1.临近汛期,降水增强,导致部分城区排水设施可能因维护不及时,导致出现堵塞、破损、淤积等问题,进而引发设施运行不畅及安全事故。

2.当前正值施工黄金期,部分在建房屋市政工程可能忽视防汛措施,深基坑、边坡等易受雨水侵蚀,引发坍塌或滑坡事故。

3.部分自建房可能因经营活动频繁、居民使用行为不规范等引发安全事故。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对城区排水管道进行全面清淤疏通,修复更换老旧破损管道。

2.加强在建房屋市政工程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等要求,杜绝发生安全事故。

3.加大巡查排查力度,及时整治违规建设、改造、使用、经营自建房的行为,从源头杜绝自建房安全事故发生。

4.加强宣传引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安全宣传,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七、地质方面

(一)风险研判

1.5月,降雨日数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凤庆县大部、镇康县中部和东部,永德县西部和东南部,沧源佤族自治县中部和北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部和西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部和北部,临翔区北部、西部和东部。陡崖、沟口的村镇居民区危险性大;公路(铁路)沿线、水电建设开发区、矿山开发区、光伏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的地段。

2.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主要为地质灾害高易发且降水偏多且突发性天气多发的区域,以及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项目施工较多的区域。

3.从激发因素看,基于对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灾害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随着进入汛期,降雨逐渐增多,人类工程活动仍然剧烈,降雨和人为活动均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控因素。预测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特别要重点关注单点强降雨区地质灾害和降雨时段的施工安全问题。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落实防灾减灾责任做好巡查排查。发挥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能作用,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治工作。发挥各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和驻县联乡技术单位作用,将群测群防和专业技术排查相结合,扎实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工作,掌握汛前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

2.强化地质灾害风险防控。针对风险高的变形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加大推进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项目的实施及资金执行。以“除隐患、安民心”为工作重点,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对直接威胁城镇、人口集中居民点或重要公共设施的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开展地灾隐患点工程治理。

3.强化监测预警。做好已建成的703处监测预警项目的运行维护,“人防+技防”筑牢地质灾害安全防护网,保证每年度汛期各个标段的设备在线率不低于95%。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作用,强化针对在册隐患点的排查、监测、预警工作。

八、农业农村方面

(一)风险分析研判

我市小麦、蚕豆、冬马铃薯、油菜大部分已收获,病虫害发生基本稳定,小春作物病虫发生实况与预测基本相符。预计大春水稻、玉米、蔬菜等主要病虫草鼠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

1.水稻。预计水稻主要病虫害总发生面积99.5万亩次,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2.玉米。预计玉米主要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402万亩次。

3.油菜和大豆。预计油菜主要病虫害总体中等偏轻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0万亩次。

4.其他病虫害。预计冬春和大春马铃薯病虫害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次,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早疫病和地下害虫,其中马铃薯晚疫病预计中偏轻发生。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加强病虫动态监测和信息发布和上报。当前大春作物正处在种植时期,认真开展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病虫害的田间监测、调查,掌握病虫害田间发生动态,注重病虫害发生动态信息上报工作,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做到预测预报准确、及时有效地指导农村群众开展大面积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危害损失。

2.把握关键防治期。根据当前田间调查情况,重点做好稻飞虱、螟虫、草地贪夜蛾、玉米锈病、白斑病、纹枯病、玉米螟等防控工作及小春作物病虫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并发布相关病虫预报,把握防治关键时期,做好防控指导工作,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流行和危害。

3.强化统计调度,及时收集上报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控情况。

九、文化旅游方面

(一)风险研判

1.2025年5月至“端午节”期间,局部景区景点道路受雨水、山洪影响有滑坡、坍塌风险,同时在景区景点、文物保护和宗教活动场所等地方,由于人员增加、祭祀用火、烧香等明火使用,护林防火风险明显增大。

2.云南省第十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在临沧举办、“端午节”节庆部分活动在涉水区域,道路交通、踩踏、溺水、山洪风险增加;涉旅、文物保护单位气象自然灾害、地质、地震风险偏高,旅游行程和涉林景区护林防火风险增加。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压实责任,督促景区景点等重点文化旅游单位完善重要设施安全综合防范责任制,确保防灾物资、人员队伍和值班会商制度落到实处,及时接收和推送气象信息,提前布置文艺汇演和“端午节”服务和管理、引导错峰旅游,“无预约不出游”。

2.强化预警预判。及时召开抗震防灾、防汛、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灭火、极端气候等专题会议,指导行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化防范应对措施。

3.持续开展旅游项目防溺水、护林防火、地质灾害、水资源旅游项目综合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依法查处非法违法行为;重点对A级旅游景区道路、观景点、观光车辆、特种设备、玻璃栈道等防洪水、防泥石流、防坍塌、防雷电、防拥堵、防溺水、水上游乐设施联合检查,景区用电安全、野外火源管控、森林火灾火源管控“两个普遍性突出问题”等进行排查。

十、总体要求

(一)压实防范责任。深刻认识灾害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两个至上”要求,压实政府主体责任、行业管理责任、属地包保责任,经营者防治责任。将履职履责落实到最小单元,细化实化灾害防范应对各项工作措施。

(二)加强排查治理。5月,即将进入集中降雨期、灾害多发期、防灾减灾关键期,各县(区)、各部门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确保防汛备汛工作落实落细,以万全准备防范万一发生。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防患于未然的工作态度,迅速对地灾风险和隐患开展巡查、盯防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及防汛减灾排查,逐点完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整理汇交排查成果,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风险管控包保责任体系。要及时开展排危除险和应急治理。

(三)强化监测预警。强化巡查监测,除紧盯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切坡建房风险户等重点防范对象外,还要密切关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临坡、沟口、低洼部位以及在建工地、交通沿线等地段的变形异动情况。气象、自然资源、应急、广电、通信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将预报或预警信息准确、迅速传达到基层一线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和面临受灾威胁的群众。

(四)做好应急处置。切实加强应急值班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发生事故险情及时、科学、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要时刻保持备战状态,有针对性前置救援力量,完善应急预案,强化物资储备和实战演练,随时做好“打大仗、打硬仗”准备,针对险情,第一时间果断组织群众转移,及时开展排危除险。针对灾情,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科学统筹调度各类抢险救援力量,及时开展人员搜救等相关工作,坚决避免地质灾害群死群伤事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