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普 | 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时间:2023-06-02 09:46:49    作者:   点击数:  
 索 引 号  自动生成  发布机构   公开日期  2023-06-02 09:46:49
 文  号   主题分类  文化  失效日期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公开范围  公开  主 题 词 
 著录日期   生效日期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什么是文物

“文物”,又被称为“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遗迹,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大类。

不可移动文物,顾名思义,就是挪不动,带不走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

相应的,可移动文物就是可以挪动的了,是最传统的“文物”的概念,也是大家会第一个反映在脑海中的“文物”的概念,指的是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

什么是非遗?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它包括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社区与民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个人或群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分类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4级保护体系,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门类。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将十大门类调整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此后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沿用了调整后的类别名称。

中国非遗以及非遗传承人认定标准

按照全国通行的非遗认定标准,非遗项目需传承3代以上,至少100年的历史。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的认定,主要有五条标准:1.被认定人所传必须是祖先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

2.被认定人必须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被认定人必须原汁原味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被认定人必须愿意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后人。

5.被认定人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