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20220310-181456-422
发布机构:
文 号:
发布日期:
2021-01-06

高位推动 精准发力 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名困难职工掉队


——临沧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成效突出

  近年来,临沧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高位推动全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各责任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精准发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2017年临沧市共有在档困难职工3723户,10200人,其中:低保户1449户,3586人;低保边缘户1498户,4344人;意外致困户776户,2270人。截至目前,全市保留在档困难职工224户(深度困难职工204户,相对困难职工20户),646人,其中:低保户61户,168人;低保边缘户115户,354人;意外致困户48户,124人,完成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率93.9%。2020年8月、10月分别接受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第三方质效评估,评估认定我市错评率0%,漏评率0%,结对帮扶率100%,帮扶精准率100%,帮扶满意度98.38%,帮扶政策知晓率93.75%,所有指标均高于全总、省总规定参考标准。

  一、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把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纳入脱贫攻坚总体统筹

  2017年报请市人民政府印发《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联系工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临沧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形成源头解困、动态脱困、应急救助、常态帮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引导、项目支撑、结对帮扶、社会保障的工作合力。2020年7月报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批同意,调整充实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人民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责任单位领导为成员的临沧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县(区)、各有关单位也分别建立领导小组,切实把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列入当地脱贫攻坚的工作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抓好,真正实现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总体统筹,确保小康路上不让困难职工掉队。

  二、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全面落实困难职工应享尽享各类帮扶政策

  各责任部门切实加强工作协作配合,建立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协同机制,有效整合政策资源,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形成工作合力。市总工会7次牵头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会议,通报情况,与成员单位共同分析困难问题,围绕困难职工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住房及兜底保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临沧市教育精准资助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住房保障工作的通知》、《临沧市建档立卡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成员医疗救助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困难职工失业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家庭成员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的通知》、《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切实抓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精准实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政策文件,为更好地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落实困难职工帮扶政策提供了有力地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制定出台的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成员就诊免收挂号费,入院“先诊疗、后付费”,住院免缴押金、正常报销后剩余检查费、床位费和手术费按15%进行二次减免;二是将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职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落实优先配租,发放租赁补贴、提取公积金、适当减免租金等住房政策;三是困难职工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起付线标准在原政策基础上下调20%,尿毒症患者医疗费用按不低于90%进行报销;四是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成员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公益性岗位援助;五是通过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延长困难职工失业保险金期限、期满未就业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等保障困难职工失业基本生活;六是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学前、义务、高中、中职、高等教育资助和“雨露计划”;七是符合民政低保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按规定领取低保金等政策。2017年以来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和政策对接,全市共落实就业帮扶544人次、技能培训帮扶826人次、社保帮扶95人次、医保帮扶445人次、子女助学帮扶1098人次、住房帮扶186人次、低保帮扶535人次。完成住房信息比对1156人次、车辆信息比对1636人次、工商信息比对1343人次、低保信息比对1537人次。

  三、动态管理,强化监测,全面完成解困脱困工作任务

  (一)“精识别”,全面完成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建档立卡工作。2016年7月制定下发《临沧市总工会关于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我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建档立卡工作,围绕困难职工“精准识别、精准建档”目标,对辖区内困难职工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认真对照困难职工建档标准,严格按照建档审批程序,规范完善困难职工建档材料,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做到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

  (二)“再入户”,深入开展困难职工再入户再核查工作。2017制定下发印发《临沧市工会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规划(2017-2020)》和《关于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自检自查工作的通知》,对做好困难职工精准识别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对照困难职工建档标准和程序,认真查找识别不精准,工作程序不完善、帮扶措施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效整改措施及时进行整改,做到一户不漏,按户填写《临沧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入户调查核实表》,发放解困脱困联系卡,落实“一帮一”结对帮扶。

  (三)“回头看”,扎实推进困难职工精准识别工作。2018年深入开展困难职工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将在档、已退出、应建未建3类困难职工家庭全部纳入调查对象。“全覆盖、无遗漏”入户核查,全面掌握困难职工实际状况、致困原因、脱困诉求,深入分析、认真研判入户核查结果,提出解困脱困措施意见建议,通过入户调查、完善档案、分类施策、查缺补漏等措施做实了困难职工精准施策、精准解困脱困工作。

  (四)“实整改”,贯彻落实“1+10”制度文件抓实问题整改工作。2019年配合完成省总第三方核查评估工作,针对第三方核查评估发现的问题,市总工会及时向市委进行了专题汇报,召开了专项整改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任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县(区)督促检查整改工作,逐条对照问题清单,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及整改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按时按质完成了整改工作任务。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健全了领导挂片、干部帮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机制,坚持帮户干部“每半年实地走访困难职工家庭不少于1次、电话联系结对帮扶对象不少于2次”的工作要求,切实为困难职工家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困难职工家庭对各项有关政策措施的知晓度,激发了困难职工家庭主动脱困的内生动力。

  (五)“户户清”,以六清为抓手推动解困脱困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2020年深入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户户清”专项行动,形成主要领导带头研究谋划、带头部署推进、带头狠抓落实、带头督促检查的工作格局,强有力的推进各项工作。召开动员会及业务培训会,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深入走访489户困难职工家庭,核查掌握在档困难职工家庭详细情况,与基层工会和困难职工共同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帮扶建议567条,梳理困难职工享受政策资金记录10667条,完成结对帮扶干部走访联系1145次,报送职能部门任务清单涵盖困难职工297户措施452条。围绕“两有五保障”目标,助推困难职工帮扶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困难职工应享尽享各类帮扶救助政策。

  (六)“强监测”,健全完善困难职工返困再帮扶工作机制。建立《临沧市困难职工动态信息监测返困再帮扶工作机制》,将全国级、省级困难职工家庭主要致困因素消除,基本实现“两有五保障”,达到退出标准,按照退出程序退出后仍存在返困风险的困难职工家庭全部纳入返困再帮扶工作对象,落实退出困难职工原结对帮扶联系人第一责任,坚持脱困不脱钩的工作原则,向退出困难职工发放《职工动态信息监测联系卡》,定期不定期开展入户或电话回访,对困难职工家庭困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因各种原因发生返困再次符合建档标准的困难职工家庭,认真排查,整理完善有关材料逐级报审,重新纳入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四、广泛宣传,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积极谋划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效宣传和总结工作,重点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宣传解困脱困工作给困难职工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展示解困脱困工作成效,讲好“工会故事”,为打赢困难职工解困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2017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业务培训班18期,1940余人次参加培训,在临沧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市总工会网站开设《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专栏》公开对全市91篇解困脱困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印发宣传手册、解困脱困帮扶政策(10问)等宣传资料12000余份,极大的提升了对临沧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宣传力度和政策知晓率。

  五、加大投入,保障有力,确保顺利完成解困脱困工作

  2017年以来通过组织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暖”、“金秋助学”、“中秋国庆送温暖”及“专项救助帮扶”等活动为载体,市、县(区)两级共筹措发放帮扶资金3213.26万元,累计慰问困难职工及一线职工49835人次。其中发放生活救助金2088.19万元,帮扶35719人次;医疗救助帮扶362.33万元,帮扶3826人次;助学救助金602.36万元,帮扶2522人次;职业培训金38.27万元,帮扶2697人次;其他帮扶金122.11万元,帮扶5071人次。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