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解纷争 用温情化干戈——新时代“庖丁式”调解员的使命担当

发布日期: 2025-04-07 17:49 信息来源: 临沧政法 浏览次数:

在乡镇基层治理这幅广袤的画卷里,人民调解员宛如灵动的丝线,穿梭交织于各种矛盾之间。他们扎根乡土,心怀热忱,凭借专业与温情,将矛盾的乱麻一一解开,勾勒出乡村和谐的美好图景。当“伤口撒花”的温情智慧与“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相互交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幅法理情共生的和谐乡村画卷正缓缓铺陈开来。

角色之本:做纠纷现场的“定海神针”

“调解员不是裁判官,而是穿针引线的工匠。”在雪山镇的综治中心调解室里,这样一句话格外醒目。面对因土地边界划分不清而引发的激烈争执,或是因道路通行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调解员总是能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他始终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一手紧握法律法规的准则,一手感受着村民们的实际需求。

曾经,为了解决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引发的多年纠纷,杨某不顾烈日炎炎,多次前往田间地头,对照土地台账丈量土地;也曾在处理因道路拓宽引发的邻里矛盾时,连夜走访周边村民,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他的这种不偏不倚和认真负责,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

据统计,过去一年里,全镇共处理各类矛盾纠纷84件,其中引导法律途径2件,调处82件,调处率达97%。在这些成功调解的背后,是综治中心调解员们无数次的奔波。他们活跃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可能是在尘土飞扬的田间,也可能是在村民家中的院子里,又或是在堆满资料的综治中心办公室,用专业和耐心筑牢乡村法治的基石。

情怀之韵:在裂痕处培育“和解之花”

“真正成功的调解,是要在矛盾的伤口上培育出温暖的花朵”。在处理一对年轻夫妻因家庭经济问题而闹离婚的矛盾纠纷时,调解员采用了“情感唤醒”工作法。她先分别与夫妻二人促膝长谈,了解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的点点滴滴,再将这些回忆整理成记录,在调解时生动地说,当听到曾经那些甜蜜的过往时,两人的眼眶都湿润了,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也逐渐缓和。这场看似无法调和的婚恋矛盾,以夫妻双方重新审视婚姻、共同制定家庭财务规划而圆满解决。

去年春节前夕,因经济借款纠纷而多年不来往的两兄弟,在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终于冰释前嫌,一家人在除夕夜团聚一堂。调解员们用自己的耐心和细心,让矛盾的坚冰逐渐消融,让亲情、友情在乡村重新焕发生机。

这种充满温情的调解艺术,包含着三个重要的要素:一是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当事人的情绪,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无奈与诉求;二是善于挖掘矛盾双方的共同利益,将对立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三是具备长远的眼光,在调解协议中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措施。

在处理一起涉及多方的经济纠纷时,由司法所、综治办、派出所等组成的综治中心调解团队运用“综合分析法”,快速理清了复杂的关系。从法律层面,明确借款合同的效力和双方的权利义务;从情理角度,探寻双方曾经的情谊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从社会影响方面,评估纠纷对乡村经济秩序和邻里关系的影响。

本领之锋:修炼“庖丁解牛”的化解技巧

在此基础上,他们采用“多轮调解法”:第一轮先让双方倾诉委屈和诉求,释放情绪;第二轮组织双方共同核算经济账目,明确争议焦点;第三轮引入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劝说,借助乡土人情的力量;最后一轮签订调解协议,并由综治中心进行后续监督,做到人和事了。

这种高效的调解能力,源于调解员们不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他们深入学习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实用的政策法规库;收集整理本地的典型案例,形成便于参考的案例库;同时,充分了解乡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将其融入调解工作中,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库。

如今,乡镇已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调解员,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亲情调解法”“分步协商法”等多种实用的调解模式,为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既需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也需要不断创新的智慧。让我们以坚定的角色定位为基础,以深厚的情怀为动力,以出色的调解本领为支撑,在乡村治理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化干戈为玉帛的动人篇章,让美丽乡村始终洋溢着和谐与安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