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tjj22/2025-00009
发布机构:
临沧市统计局
文 号:
发布日期:
2025-04-25

实现开门红 跑出加速度

一季度,临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一季度“开门红”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坚定不移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促发展,生产、需求继续好转,全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工业、消费、投资等多领域跑出“加速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实现“开门红”。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3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18亿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6.27亿元,同比增长5.5%。

一、农业生产平稳有序,总产值稳定提升

着力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抢抓时令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农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9.21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7个百分点,高于2024年全年1.0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34.96亿元,同比增长5.4%,比上年同期加快1.9个百分点,比2024年全年加快0.9个百分点;林业产值7.35亿元,同比增长9.2%;牧业产值12.93亿元,同比下降4.0%;渔业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8.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 2.28亿元,同比增长5.6%。

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2.55万吨,同比增长3.0%,拉动农业(种植业)产值增长2.8个百分点;茶叶产量0.51万吨,同比增长3.8%;中药材产量0.67万吨,同比增6.1%。

二、制造业掌舵领航,规上工业跑出加速度

聚焦主要行业精准发力,补短板、挖潜能,持续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推动企业满产、达产,制造业掌舵领航,工业经济增势持续向好。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0.3个百分点,比2024年全年加快7.7个百分点。

三大门类“二增一降”,制造业强势领跑:制造业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5.3%,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3.5个百分点,快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2024年全年15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小幅增长,同比增长1.2%,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采矿业小幅回落,同比下降1.2%。

重点行业表现较好,增长速度加快: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3.2%;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23.4%;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6.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10.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同比增长17.6%;造纸和纸制品业同比增长11.8%;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6.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8%;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同比增长24.6%。

持续培育新业态,新质生产发展基础增强。加力培育新业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14.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6.4%;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4.1%。绿色能源继续发力,能源工业同比增长1.2%。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轻工业同比增长16.6%,重工业同比增长1.1%。

工业产品增量扩大,资源转化能力提升。大米同比增长133.9%,饲料同比增长11.1%,成品糖同比增长17.4%,饮料同比增长1.8%,自来水生产量同比增长4%,塑料制品同比增长13.3%,服装同比增长7.5%;人造板同比增长20.6%,商品混凝土同比增长2.6%,日用玻璃制品同比增长4.5%。

三、加快项目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跑出加速度

坚持大抓项目,聚焦精力谋项目、干项目,抓项目谋划、抓保障推进、抓责任落实,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实现12个月连续下降后的首次增长。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9.8个百分点,高于2024年全年17.6个百分点。

六大行业投资支撑超过八成。综合交通、能源工业、能源以外工业、农业、房地产、水利六个行业完成投资总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0.4%,其中:综合交通投资占比19.1%、能源工业投资占比17.1%、能源以外工业投资占比16.3%、农业投资占比13.4%、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8.9%、水利投资占比5.5%。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民间投资保持增长,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1%,占投资总额比重为44.5%,拉动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产业投资继续发力,一季度,全市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占投资总额比重为54.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8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与销售实现双增长。打好提振住房消费的系列组合拳,落地实施《临沧市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平稳健康发展25条措施》,全市房地产市场实现“止跌回增”。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2024年全年5.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快速提升,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9个百分点,高于2024年全年17.8个百分点。

四、政策实施扩围加力,市场消费跑出加速度

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扩容加码、叠加发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市场“春意盎然”。一季度,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46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较2024年全年加快4.1个百分点。

基本类消费供需两旺。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9.7%,其中:粮油类9.1%,肉禽蛋类增长16.0%,蔬菜类增长2.3%,干鲜果品类增长33.7%。限额以上单位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长8.5%;烟酒类增长2.7%;鞋帽类增长33.5%;针纺织品类增长27.9%;日用品类增长23.4%;家具类增长15.2%;通讯器材类增长72.7%。

升级类消费持续活跃。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7%;化妆品类增长32.1%;金银珠宝类增长54.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5.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料增长52.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2.7%。

新兴消费备受青睐。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3.7%,增速高于汽车类商品49个百分点;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类增长43.3%;智能手机类增长72.2%;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4.1%;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4.7%。

网络消费不断拓展。线上消费深度融入生活,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带动形成新消费热点。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9.7%。

五、服务业升级动能积蓄,重点行业跑出加速度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市场预期持续向好。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错月指标)7.03亿元,同比增长2.1%。

重点行业“七增一降”。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3%,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增长9.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0.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0.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7.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25.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8.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49.5%。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下降1.5%。

六、金融市场运行良好,存贷余额同步增长

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75.97亿元,比年初增加47.23亿元,同比增长6.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68.03亿元,比年初增加35.63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短期贷款254.53亿元,同比增长6.0%;中长期贷款673.95亿元,同比增长5.1%。

七、财政运行承压奋进,收支实现稳定回升

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9亿元,同比增长2.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14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2.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4.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8.4%;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3.7%;灾害防治应急管理支出 增长17.9%。

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持平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2%,衣着价格上涨1.1%,居住价格下降0.5%,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交通通信价格下降0.8%,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下降0.1%,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4%。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牛肉价格下降22.9%,粮食价格上涨0.2%,鲜果价格上涨1.3%,鲜菜价格上涨1.0%,猪肉价格上涨13.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持平。3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环比下降0.7%。

九、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消费支出小幅增长

一季度,临沧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44元,同比增长4.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36元,同比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0元,同比增长6.4%。一季度,临沧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61元,同比增长4.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354元,同比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15元,同比增长6.1%。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增强。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固。下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落实系列三年行动,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后发优势,提振信心、稳定生产、扩大需求、优化结构,全力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质效稳步提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