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市统计局)
临沧县域经济前三季呈恢复性向好态势
发布日期:2022-11-11 16:36 作者:市统计局 信息来源:临沧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7 字体:【

今年前三季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工作要求,全市县域经济呈恢复性增长的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县域经济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8.11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比全省(3.8%)高0.8个百分点,比全国(3.0)高1.6个百分点。

分县域看:8县区GDP均实现正增长。其中:云县、双江、镇康3县增速高于全市;临翔区、耿马、凤庆、永德增速低于全市,沧源与全市持平。

(二)农业生产保持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6.21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141.83亿元,增长6.4%;林业产值24.77亿元,增长2.5%;畜牧业产值63.39亿元,增长6.1%;渔业产值4.93亿元,增长1.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1.29亿元,增长3.4%。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1%,比全省(8.0%)高4.1个百分点,比全国(5.9%)高6.2个百分点,分县域看有5个县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凤庆25.1%、云县40.9%、双江46.2%沧源13.9%、镇康25.0%、永德31%;有2个县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永德11.9%、耿马-10.1%、临翔区-4.8%。

(四)工业生产延续恢复性增长,三大门类稳步提升

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长14.6%,工业生产延续恢复性增长,横向看增速比全省水平(8.3%)高6.3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3.9%)高10.7个百分点。工业三大门类呈“同步增长”的态势,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4%,较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18.6%,较同期提升23.5个百分点;采矿业43.0%,较去年同期提升43.3个百分点。

分县域看,有4个县区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云县31.1%、临翔区19.5%、永德19.7%、镇康19.7%;有4个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耿马-9.8%、双江13.4%、沧源7.8%、凤庆7.2%。

(五)市场消费恢复增长,商品零售回落明显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6.4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5.2个百分点,比全省(1.5%)高1.8个百分点,比全国(0.7%)高2.6个百分点。

分县域看:8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为正增长。其中:临翔区(5.2%)、云县(5.5%)、镇康(4.2%)、双江(3.8%)、4个县增速高于全市,其余4个县增速低于全市。

(六)财政收支运行平稳,民生支出保障有力

前三季度,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06亿元,同比下降25.1%。其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69.7%,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9.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83.52亿元,同比下降14.3%。其中,其中,公共安全支出10.68亿元,增长42.1%;教育支出38.12亿元,增长2.7%;科学技术支出0.91亿元,增长55.8%;卫生健康支出28.18亿元,下降8.5 %。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增收困难多,支出压力大。一是主体税源增长乏力。二是政策性减收多,特别是大规模留抵退税对我市影响较大。三是疫情常态化下的保民生、促发展的刚性支出需求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工业持续增长新动能培育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规模总体偏小,新增动能后劲不足、缺少大企业集团支撑、新建投产企业少。

(三)是消费市场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培育不足、规模偏小、业态发展不均衡,多数为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少,城乡消费差距大。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推动稳经济政策落地见效。一是加快推进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118条、国家稳经济接续政策96条的落实。二是抢抓机遇争取政策支持。全力争取2023年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持续争取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财政贴息贷款备选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做好已批复中长期贷款项目资金投放。

(二)继续推动服务业等市场主体建设。一是加强部门配合,坚持不懈抓好企业入库工作,组织达标企业及时申报入库,做到应统尽统;对运行较差、达不到标准的在库企业及时做好清退库,不断优化统计名录,盘活增量优化存量,更加全面反映我市发展实际。二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强化落实政策支持及帮扶力度,帮助接近标准企业加快发展,促成其早达标早入统,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加强服务业工作力度。支持工业和商贸企业剥离非核心的服务业业务,注册新服务业法人企业,变存量为服务业的增量。

(三)继续聚集重点工作。一是继续扩大项目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新项目入库,为稳定投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主攻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围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提质招商鼓励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随着大规模留抵退税基本完成,我市经济韧性充分展现,要继续加大国有资产使用及盘活力度,推动非税收入上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