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临沧市锚定特色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成果转化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让实验室里的科研突破变成田间地头的丰收喜悦、生产线上的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科技动能”。
在临沧的广袤田野间,科技创新正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中药材产业打破“小散弱”困局,10个省级及国家级科技专项落地见效,3800万元科技资金撬动14家企事业单位攻关核心技术。云南广福药业的“复方滇鸡血藤颗粒”成为市场新宠,双江盈润生物的黄藤素、茯苓饮片延伸加工链条;滇龙胆、仙茅入选神舟十三号太空育种清单,在“云南航天生物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开启种源升级之路。产学研携手让“好技术”变“好收益”,华中科技大学院士工作站的石斛种植技术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3000元,云县中药材科技特派团让滇龙胆深加工附加值提升40%以上。截至2024年,全市建成千亩GAP基地、五千亩有机基地,农业产值达12.27亿元,科技成了药材“提质增效”的关键密码。
蔗糖产业用科技甜度“刷新纪录”。2000余万元科技投入引智攻关,中国热科院专家工作站培育的“云蔗081609”创下亩产14.08吨、蔗糖分20.3%的国际佳绩,“云蔗0551”在旱地实现亩产9.22吨的突破,2023/2024榨季推广面积超52万亩。加工环节更显科技范儿,南华糖业的无硫工艺白砂糖溢价20%,绿赛可新材料公司用蔗渣研发出12种可降解材料,推动蔗糖产业从“单一制糖”迈向“糖、酒、纸、新材料”多元格局,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茶叶产业靠科技“香飘更远”。4660多万元科技资金支持30余项创新项目,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建成的种质资源圃收集469份勐库大叶种,筛选出3个高香型品种;TRU树木雷达技术守护6500亩古茶树,《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让17.87万亩古茶园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工车间里,双江勐库茶叶的自动化储青装备日处理鲜叶从10吨提至25吨,天下茶都茶业与湖南农大合作研发的金花普洱溢价30%,年产2000吨生产线产值达3000万元。2024年,全市茶叶农业产值83.35亿元,133.6万茶农人均收入6368元,科技让茶香里飘着“致富味”。
临沧高新区成为成果转化的“核心引擎”,2024年集聚3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49%)、3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53%),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规上企业”的培育梯队。1770万元资金助力6个科技项目攻坚,云南广福药业的滇鸡血藤提取技术突破临床研究瓶颈,鑫圆锗业的“电子级四氟化锗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平台成了“加速器”,4个国家级、11个省级平台落地高新区,2024年研发投入达6171万元,强度1.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专利授权1082件(占全市73%),高价值发明专利37件。技术合同成交额1.2亿元,柯林智慧新材料的新型建材、咪多啰食品的佤乡腌腊肉加工等28项成果落地,直接带动产值增长超3亿元,让“实验室成果”快速变身“产业效益”。
咖啡产业借科技“逆袭翻身”。镇康县咖啡科技特派团带来“萨奇姆系列”良种,1000亩试验示范基地让鲜果价格从3元/公斤涨至8.5元/公斤,亩产从800公斤增至1000公斤,7000亩良种推广带动农户增收。清洁生产技术让每吨干豆污水排放量从6.5吨降至50-80公斤,环保成本降低60%。2024年,沧源“天坑水洗萨奇姆”在国际咖啡生豆大赛斩获第五名,临沧咖啡跻身全球精品阵营,种植户亩均收益突破8000元。
蔬菜产业靠科技“南菜北运”更红火。2100万元科技投入引进河南海力特“云雾培”技术,9个智能大棚让叶菜单棚年产量达9吨(为普通大棚3倍),新增销售收入345万元;“立体式菜豆栽培钢架大棚”获专利,架材成本降20%、农药用量减15%。25个新品种落地4021亩示范基地,带动12.9万亩良种种植,2024年蔬菜总产值达64.26亿元,人均收益1868元,较2023年增长9.14%。
在收获成效的同时,临沧市清醒认识到成果转化中的“链条短、要素缺、机制堵”等问题,并针对性谋划破局之策。下一步,临沧将以“建载体、强主体、融要素、优机制”为主线,让成果转化“量质齐升”:扩建航天育种基地、茶树资源重点实验室,推动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超2%;培育龙头企业梯队,给予最高500万元研发补贴,2025年前新增2家国家级、5家省级龙头企业;实施“兴临人才”计划,引进10名领军人才,设立2亿元转化基金,推行“科技贷”风险补偿;修订成果转化条例,将科研人员收益占比提至60%-80%,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平台,让更多“科技种子”在临沧结出“产业硕果”。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决胜千里。临沧市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创新之花绽放在产业沃土,为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精彩的“科技答卷”。